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想要达到社会的大治,就必须以正名作为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正名以正式的原则,强调名实一致。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儒家的正名体系,并利用这一理论去"破三惑"。但由于夹杂着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他们的正名思想在逻辑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理论(CMT)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隐喻则是人类思维识解概念最基本的方式。Lakoff和Johnson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且指出概念隐喻遍及于人们语言之中。英语阅读不仅仅是语言解码过程,更是语言、逻辑与认知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概念隐喻则起到桥梁的作用,搭建起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过程进行探讨,揭示概念隐喻在阅读中的具体作用,试图探索出更为高效的认知阅读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概念整合理论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认知和语义整合是人类普遍运用的认知手段,这使得它具有了对多样的语言形式的解释力,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语言的多构性及语言的经济灵活的原则,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义的发展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转喻或隐喻的认知方式上。转喻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心理映射,即通过理解一个人、物体或事件的显著部分,来认识整个人、物体或事件。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转喻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内部的突显.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互换。以部分概念来表示整体概念,词义就扩大了;反之,以整体概念来表示部分概念,词义就缩小了。因此,转喻是丰富人类语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英汉名转动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包括名转动用研究范围的确定、名转动用的语义认知基础和名转动用的发展趋势,并指出我们应该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深挖深掘,以便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个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讨论《地铁站里》与中国古诗词所具有的相似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语言的共性不是体现在文字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上,并表现为心理层上相同的概念结构。而就诗歌而言,心理层上相同概念结构的实现过程就是诗歌意象的实时建构过程。相似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实现的基础,也是诗歌语言的共性取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归纳总结美国英语中政治正确语言的构造特点的基础上,试着运用语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探讨美国政治正确语言与语用原则之间的关系。政治正确语言明显地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符合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和一致准则,但其深层心理是遵循自我保护原则,避免被人说成是政治上不正确而对自己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概念是语言认知过程的产物。新的概念是贮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旧概念经过整合的结果。因此概念整合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文章介绍福克聂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分析手段,并以实例说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重读《矛盾论》,运用《矛盾论》中的基本观点来反思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矛盾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所使用的语言体现了当时的语言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荀子》中的限定范围副词,对其进行概述并指出其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不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格。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经验利用已知事物去理解未知、抽象的事物的一种过程。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就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同、异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类”的一对重要范畴。作为一对对立范畴,它在春秋时已出现。例如关于“和”“同”的矛盾对立的认识,已包含着对同异关系的理解。战国中期,在“名实之相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比类”事物之间的同与异,以求能以概念的形式较准确地把握所考察对象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和”“同”问题的讨论,遂与名实之辩相结合,演变为同异之辩。同异之辩发端于惠施,此后,公孙龙、庄周及后期墨家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后期墨家可以看作是这场争论的总结者。荀子则在“正名”的理论和实践中贯彻了后期墨家提出的基本原则。按照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惠施的同异观称为“合同异”,公孙龙的基本思想被概括为“离坚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家Rosch(1976)认为,我们是依靠基本层次范畴而得以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的,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在基本层次范畴层面上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完型感知(gestalt perception)、意象的形成(mental imagery)和动觉功能(motor movement)。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基本层次范畴词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动觉功能,能够产生不同的动态意象(motor image)(Langacker,2004)。而基本层次范畴词动态意象的突显奠定了名动转化的心理意象基础,可以给这一常见语言现象一个崭新的认知解答。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句法、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对名化现象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名化"是主要的语法隐喻手段,这种表达手段的选择体现了特定的语言功能。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名化与原型范畴、概念凸显密切相关,名化现象有其内在认知规律。这篇文章主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较全面地理解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张万强 《职大学报》2013,(5):18-21,65
《墨经》“以名举实”的名实观,涉及到的是“名”对于“实”的指称问题.根据所指称之“实”的不同情况,《墨经》对“名”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墨经》认为,名不必实,实不必名,名实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与实指的指称方式相比,用“名”来指称“实”更具概括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隐喻思维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与行为方式。词汇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隐喻思维能帮助学习者将词汇学习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和意义中.从而提高英语词汇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名况,又名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荀况的著作《荀子》,现存三十二篇,保存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著作。他提出“法后王”,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开历史倒车;他反对“复礼”而要求变礼,对“礼”作了新的解释,坚持“法治”路线;他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否定有意志的天的存在,认为天就是自然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思想;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反对儒家“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等等。他的思想,在法家反对儒家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的社会是一种用图像来解释的过程,色彩不光处于人类的生活中,并且,色彩的感觉也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本文用摄影图片中的色彩对受众的内心影响为论题,分别从色彩与人的关系、色彩的心理认知、受众的心理影响及意义等几个方面的思考论述来分析色彩对受众内心的影响因素以及摄影艺术家对图片中色彩艺术的个性表现和色彩感情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转动词,而对名转动词的语义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义认知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名转动词语义认知过程,总结出名转动词语义认知机制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所言内容的主观态度。理解词所固有的事物概念意义,更注意词的附加变异意义,并加以正确运用,将会丰富语言,增强语言运用效果,引起共鸣,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为此,本文将对名词具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附加变异做一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