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和谐德育是在和谐德育的道德板块层面、机制板块层面、方式板块层面、情感板块层面和效应板块层面建立的一种道德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采用和谐德育实践策略,推动德育与德育主体的和谐,促进个体的道德生命要素沿着个性特色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决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和谐发展,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需要德育的有效引导,在学科教育、情感教育两个维度下,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突出"学科导引-情感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身需要"的大学生和谐人格德育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3.
黄秀兰 《成人教育》2009,29(10):60-61
构建学校的和谐德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还存在有不和谐的音符。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道德实践环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措施构建学校的和谐德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构人文和谐的家庭德育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客观需要而言,家庭德育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发挥的积极作用却比较小,究其原因,关键是它的自发性和非系统化制约了它的积极能力。因此,建构人文和谐的家庭德育机制是十分紧迫的,这样才能使它在“三位一体”的整体德育体系中扮演好其应有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肖蓉 《教育探索》2011,(10):132-134
和谐德育是当今高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将哲学范畴主体间性引入德育领域是对高校德育的理论创新.在主体间性视阈下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坚持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德育理念,抛弃占有式的德育方法,在对话与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交往实践,建立起和谐的师生间的德育关系,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校自转制以来,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结合全员寄宿的办学特点,探索建构校本德育的理论体系:强调以课堂为德育主渠道,强调以日常生活为德育实施主阵地,强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德育载体,强调以德育队伍建设为德育主导,强调以“三结合”教育实现德育的最大合力,健全德育的操作平台,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教育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实践。认识在实践中深化,习惯在实践中养成。价值观在实践中确立。离开了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的德育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将我校德育设计成实践型的系统工程,并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和谐目标下的中学德育新理念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动力,以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为始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德育的创新理念与和谐教育理念。当代中学德育的目标创新反映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德育主题、德育体制建设、德育模式、德育师资及自主教育等内容与手段的创新与探索,克服传统德育意识的阻碍,构建中学德育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德育双基在宏观层面指人格教育和法纪教育两个方面,在中观层面包含了15个基础性德目,在微观层面则指以“知耻—感恩”范畴为核心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双基具有三个特征:本质/一般性、生成/建构性、“反哺”/互动性。德育双基对内建构并完善个体自我的人格,使之从“个我”走向“大我”;对外整合并优化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实践表明,德育双基是学校德育走向系统、高效的一种成功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德育功能,是造成德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理论突破和实践转向.以师生主体间性与和谐德育的契合性探究为新生长点,对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1.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12.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和谐德育论     
詹万生 《中国德育》2005,(12):20-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牡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和谐德育的历史渊源、现实价值和基本内涵试作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德育在提升学生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验式德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与"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主流价值观念相契合,儒家德育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独特理论范武.这一理论范式对理想人格--"由君子而圣王"的梯度设计,对人的心性血脉的不懈求索,对德教体系的全时空、多菱镜、生活化构建,对自觉的个体修养、巧妙的启发诱导以及知行关系的辩证认识,均不乏真知灼见,对推动和深化当代德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7.
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因而,它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建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理清德育的“主体”范畴,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和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点。继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观下,建构“认知-实践-完善和提升”的德育过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提高中学德育实效的活动 ,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