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建国 《大观周刊》2012,(16):231-231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相似文献   

2.
张立彬  陈镭 《图书与情报》2007,(6):50-54,58
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它为普通情报与学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与利用,提供了一个高速而便捷的平台,并成为当前文献史料工作一个新的“聚居地”。其中,网张作品的电子表述改善了史料的技术呈现;网络作品的虚拟色彩增强了史料的“史感磁场”;网络作品的开放性质扩大了史料的搜索空间;网络作品的交互特性拓展了史料的交流渠道;网络作品的个体属性更新了史料的表现形式。在新环境下,网络史料有“静态网络史料”与“动态网络史料”之分,而“动态网络史料”又有“显性动态”与“隐性动态”之分。网络作品的史料价值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实用功能,同时,它也从反方向推动了网络作品自身呈现形态的变化进展。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的出现彰显了网络的巨大价值与它的“双刃剑”特征。“人肉搜索”出现和流行之前,人们主要依靠搜索引擎单向地搜索和获取网络上的已有信息。而“人肉搜索”主要依靠网民的人工参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年一度的“两会”新闻报道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群雄逐鹿的战场。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眼球”,甚至有人说,“网络,让报纸走开;网络,让广播电视走开。”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不识字,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比尔。盖茨说:“在21世纪,不会在网络上办事的人将成为文盲”。为区别于传统的文盲,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作“现代文盲”。  相似文献   

6.
江坪 《新闻实践》2010,(2):63-63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但互联网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麻烦,这就是“网瘾”。尤其是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再陷入网络赌博、网络色情,那就不只是影响学习,让家长担忧的事,而是很大的社会问题。近日,看了一些国家对“健康上网,远离网瘾”的报道,认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金萍 《网络传播》2007,(10):40-41
“整合天下信息,让人人能获取,使人人能受益”,这是互联网搜索王牌Google提出的口号。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感受到搜索技术的无比威力,却不知道搜索技术的关键在于信息整合;面对海量的搜索结果,人们往往感叹搜索技术难尽人意,却不知道技术难以达到的目标,人力却可以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既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又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网络上的一次次“人肉搜索”事件早已让世人熟识了这个名词,它的影响也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它所引发的信息聚集现象及其后果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法律范畴,也触及着社会传播和网络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新方式.除了反映出其对信息获知、群体认同与归属、从众等传播心理外.还反映出了网络“人肉搜索”所独具的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等传播心理。本文试图从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三条路径解析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上网为人排遗孤独同时也能够使人更加孤独;网络给人一个虚拟的广阔天地却同时也会使人与实在的生活隔绝;网络给予人们高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享受,却同时疏离了绿地和自然;网络使人成为世界上知道信息最多却同时又是思考最少的人——当我们被笼罩于那面覆盖全球的巨网之下,狂热迷乱之中,还有没有透气的网眼让我们呼吸?猜想未来的网络文学,定会有清醒的‘虫’们,对高科技时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用数码作出形象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新兴传媒     
《传媒》2006,(7):76-78
专业搜索细分搜索市场;应对网络纠纷 网络公证兴起;移动互联网顶级域名“.mobi”启动注册;手机用户5月底超4.2亿;博客“坊间佳平”付费征稿;搜狐关闭网上商城;雅虎抛出3.5G超大免费邮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信息查找工具。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到合适的搜索工具.以方便、高效获得所需信息和资源,《实用网络搜索》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本实用参考书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与受众阅读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科技发展到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而不需要纸笔就能表达、传播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更多受众的时候,网络原创学就产生了。它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创作主体是“网民”;传播渠道是网络;为网上受众而写作。  相似文献   

14.
理性表达,理性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近2/3的网民或在网上发过帖、或参加过“Web2.0”互动。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意见,传递声音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对“虐猫女”的人肉搜索还是对“正龙拍虎”的拍砖打假,网民们把网络上虚拟的权利兑现于实际行动上,无不显示了网络民意的力量。网络民意力量的凸显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15.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近些年来引起普遍热议的一种互联网新现象,它是试图通过网络来影响现实社会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由于它搜索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它的弊端引发了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误解和恐慌.本文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现象,通过对“人肉搜索”的起源、含义、类型进行探讨,充分研究“人肉搜索”的社会效果及其合理性,旨在揭示“人肉搜索”的弊端,并对其规范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希望推动网络“人肉搜索”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公共事务领域。但网络在给了民众一些话语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聊天室、论坛、博客上的谩骂、诋毁、人肉搜索甚至是偏颇言论“升级”到群体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网民在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声音时还有些不成熟,如何使网络比较准确而理性地反映民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行胜于言     
张保振 《大观周刊》2012,(24):I0001-I0001
近期以来,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再到“最美路人”周冲,英雄大爱无疆的行动,感染了无数人;“最美”一词,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此情此状.让人深感:动民以行不以言。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发展的速度超越了任何人的想象,同样,网络又带给了人们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口号终于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了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的每一步发展都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最近红得一塌糊涂的“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