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位数学老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王成3小时走14公里,李明辉5小时走23公里,谁走得快一些?”老师指定学生甲回答,该生站起来口述算式;3÷14=3/(14),5÷23=5/(23)……学生尚未说完,老师便打断学生的回答,并提请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2.
《湖南教育》1986年2期的《如此道理不能成立》一文,谈了学生对一道题目的解法。题目是“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可成,乙独做30天可成,现由两人合做,中途乙因故间断了几天,结果经过14天才完成。乙间断了多少天?”一学生的解答是:“1÷(1/20+1/30)=12(天),1/20×(14-12)=1/10,1/10÷1/30=3(天)。答:乙间断了3天。”作者分析了学生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解法,这是正确的。但我对文中的论断,如说“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由1÷(1/20+1/30)得出12天答数后,教师应指出他下一步为什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一次,我出示了如下几组练习题: 商用“除余”表示商用带分数表示5÷2=2……1 5+2=2(1/2) 30+9=3……3 30+9=3(1/3) 61÷14=4……5 61÷14=4(5/14) …………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索,讨论,很快发现:商用两种形式表示(除余与带分数),商的整数部分总是相等的,且余数部分除以带分数的真分数部分,其商都等于除法中的除数。  相似文献   

4.
分数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然而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运算法则怎样,性质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谈.一、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法则旭日小学学生在一次行军活动中,1小时走了6里,2/3小时走多少里?根据“速度×时间=距离”可列式:6×2/3=4就是2/3小时走4里.旭日小学学生在一次行军活动中,2/3小时走了4里,1小时走多少里?这是上一问题相反的问题,根据“距离÷时间=速度”可列式:4÷2/3.如果1(4/5)小时走了10(4/5)里,1小时走多少里?  相似文献   

5.
一、假设“合作若干天”例 :甲乙两人合加工一批零件 ,8天可以完成、中途甲因事停工了 3天 ,因此两人共同用了 10天才完成 ,如果由甲单独加工这批零件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 :一般思路是先求出乙的工效 ,再求出甲的工效 ,最后求出甲独做需要要的天数。综合列式 :1÷ {18- [1- 18× ( 10 - 3) ]÷ 3}=12 (天 )这样解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 ,假设甲乙丙人合作了 10天 ,即甲一天也没有停工 ,则超过工作总量的18× 10 - 1=14 ,显然甲工作 3天就能完成工作总量的 14 ,由此便可求出甲独自加工这批零件所需要的天数为 3÷ 14=12 (天 )。…  相似文献   

6.
有位教师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是这样把工作总量抽象为“1”的: 首先指名板演: 1.修一条长600米的水渠,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600÷(600÷20+600÷30) =600÷(30+20) =12(天) 2.修一条长0.9公里的水渠,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0.9÷(0.9÷20+0.9÷30) =12(天) 3.修一条长X米的公路,由甲工程队  相似文献   

7.
读了《一道数学试题引起的争议》一文后,反复思考这道题,我认为,这道试题的解题难度较大,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实际,不应作为小学毕业会考的试题。认真分析一下这道试题的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种: 1.假设的思路。将问题的情境转换,假设甲乙两队先合做5天,余下的工程甲再独做45天即可完成,于是得解法:1÷[(1-1/20×5)÷(50-5)] 2.替代的思路。甲独做50天,比合做20天完成多用了30天,可代替乙队(20-5)天的工作量,从而求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倍数关系,进而求出甲独做所需要的时间: 1÷[1/20÷(1+1/20-5÷1/50-20)] 3.解方程的思路。设甲队独做需X天完成。根据题意,于是得方程: 1/X×50+(1/20-1/X)×5=1 我回想起1964年某县在初中招生考试中也出过一道类似的难题:“一天某班统计学生到班  相似文献   

8.
看了《湖南教育》1988年第7期“课例征评”栏中的《应该先求两人的速度》,有三点感受。第一,课堂教学过于呆板。“王成3小时走14公里,李明辉5小时走23公平。谁走得快一些?”学生在比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种思考方式,即在同样的路程里,谁花的时间少;或在同样的时间里,谁走的路程多。基于这点,解题也应有两种不同的策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教学——“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65公里,一列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60公里。两列车在离甲乙两站中点10公里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公里?”——这道应用题时,采用以下的安排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出示以下两道应用题让学生口算:①甲乙两绳长相等,若乙绳截10米接在甲绳上,那么甲绳比乙绳长多少米?②李伟每分钟比小红多走5米,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要几分钟李伟才比小红多走20米?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两数相等,若一数增加10,男一数减少10,则两数相差为10×2;1分钟多走5米,2分钟才多走10米,如果要求多走20米的时间,就要用20÷4。  相似文献   

10.
例题:“有两筐苹果,乙筐是甲筐苹果重量的7(10),从甲筐取出5公斤苹果放入乙筐,这时乙筐是甲筐苹果重量的8/9,求甲筐原有苹果多少公斤?”以前讲这样的题,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强调指出题中先后两次出现的“甲筐苹果重量”表示不同的量,因此8/9与7/(10)的单位“1”不同,不能直接相减。再启发学生抓住不变量(两筐苹果总量)这一关键,转化单位“1”,从而列出算式:5÷[1÷(1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江苏省南通市六个郊县高中、中专统一招生数学试卷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甲从A地出发到B地,乙从B地出发到A地。甲先行2公里,则又经2小时后在AB的中点处与乙相遇;若同时出发,则相遇后甲再走2(1/2)小时到达B地,乙再走1(3/5)小时到达A地。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此题参考解答和评分标准中给出的答案是甲每小时走4公里,乙每小时走5公里,但有些考生作出的解答答案却是甲每小时走24公里,  相似文献   

12.
据说,下面是一道“既繁又难”的问题:在同一条公路上有两辆汽车同向而行.开始时甲车在乙车前4千米,甲车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前进,乙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前进.问乙车赶上甲车的前1分钟两车相距多远.这是一道追及问题,习惯思路是先考虑两辆汽车的开始位置,然后再顺着时间推算才能解出.也就是说,先求出追及所需要的时间:4000÷(60000÷60-45000÷60)=4000÷250=16(分),然后再算出追及前1分(即追了15分)时乙车已追赶的距离:(见图1)(60000÷60-45000÷60)×(16-1)图1=250×15=3750(米).因此,在追及前1分钟,两车相距4000-3750=250(米).以上是…  相似文献   

13.
1.父子二人都是工人,从家到工厂父行全程要40分钟,子行全程要30分钟。如果父先离家5分钟,儿子再出发要走几分钟才能追上父?逻辑思维方法:本题属行程追及问题,追及距离是父先走5分钟所行路程。5÷40=1/8,速度差是1/30-1/40=1/120。所以追及所需时间列式是5÷40÷(1/30-1/40)=1/8÷1/120=15(分钟)。直觉思维方法:因为父先行5分钟,则比子晚到5分钟,追及时应是子行途中的中点。所以列式30÷2=15(分钟)。 2.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个,18天完成。现工作效率提高了20%,实际需要几天完成?逻辑思维方法:先求计划零件总数,再求实际每  相似文献   

14.
在工程问题中,我们通常把工作总量看做“1”,把工作效率看做“几分之一”。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解工程问题常见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分不清“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例1一件工作,单独做,甲要1/5小时,乙要1/6小时。甲、乙二人合做,几小  相似文献   

15.
[题目]一项工程,如果先由甲做5小时,然后甲乙两人合做还要3小时可以完成;如果先由乙做5小时,然后两人合做还要4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人同时开工合做这项工程,需要几小时?[一般解法]解工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找到两人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来求。将题中条件转化一下可得,这项工程由甲做8小时、  相似文献   

16.
我在讲完“比和比例”,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练习:“甲用3小时走完的路,乙要5小时才能走完。甲与乙的速度之和是每小时行16公里。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公里?”解题时,有一个学生列出了独特的算式:3+5=8甲每小时行:16×(5/8)=10(公里);乙每  相似文献   

17.
[例题]一项工作单独由一个人去做完,甲要8小时,乙要12小时,甲先单独做5小时后,剩下的由乙单独做完,还要多少小时完成?一、假设法。假设这项工作任务是生产960个机器零件,那么甲每小时就生产(960/8)个零件,乙每小时生产(960/12)个零件,甲先生产5小时后,还剩(960-960/8×5)个零件,乙完成剩下的零件就需要(960-960/8×5)/(960/12)=4.5(小时)。二、工程法。把这项工作总量看作“1”.甲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1/8,乙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1/12。甲先做5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1/8×5=5/8。剩下的工作量是1-5/8=3/8。那么乙单独完成剩下的工作量的时间是(3/8)/(1/12)=4(1/12)(小时),综合算式是:(1-1/8×5)/(1/12)=4(1/2)(小时)。  相似文献   

18.
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用一般方法求解,有时可能思路曲折、计算繁琐。若打破常规,变换一下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便可以获得比较简捷的解法。例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4小时,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离两地中点10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般解法:按常规思路从“工程问题”的角度考虑,把两地全程看作单位“1”,先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1÷(14+15)=229;再求出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多行的路程:10×2÷229=9(千米);然后根据两车每小时的路程差与分率差的对应关系求出全程:9÷(14-15)=180(千米…  相似文献   

19.
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简便运算时碰到这样一道题目:19.8÷3.3,学生出现了下面两种简便算法: ①19.8÷3.3 ②19.8÷3.3 =19.8÷(3×1.1) =19.8÷(3+0.3) =19.8÷3÷1.1 =19.8÷3+19.8÷0.3 =6.6÷1.1 =6.6+66 =6 =72.6 “咦!”这两种方法的答案怎么会不一样呢?哪里错了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不急于说明答案,而是问他  相似文献   

20.
[出示题目]x×1/3×4/9=1/6,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解答。 经过紧张而热烈地探讨,学生想出了三种方法。 ①x=1/6÷4/9÷1/3,把连乘改为连除。因为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既然一共有3个因数,就用积依次除以其它两个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