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斑羚飞渡>是一篇很有争议的文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文章的体裁,二是文章的主题,三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读读这篇文可以有种种感悟:个体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震撼人心;动物的智慧令人惊奇;动物种群极为强烈的求生欲望;人类的残忍;人类的虚伪"猫哭耗子";  相似文献   

2.
董水龙老师在<斑羚飞渡>的课堂教学中(见本刊2004年5期),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让学生畅所欲言,坦陈对课文的不喜欢及其理由,可谓"善解生意".习惯上的阅读教学只有老师、教参、课文提示的绝对正确,没有学生质疑的余地,只有对课文说"好"的声音,没有说"不"的自由,在这节课上有所突破.在阅读教学中,这种可称为"评价性阅读"(内含批判性阅读),从理论上来说,它应建立在"复述性阅读"和"解释性阅读"(朱绍禹语)的基础上,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所交叉,一般说来,它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或深或浅的感悟上.  相似文献   

3.
读了董小龙老师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又读了几篇评论(<中学语文教学>204.5),竟也忍不住想来"掺和"一下.陈波老师<该如何把握教学主题>这篇文章的见解有的很精彩,但有二点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该读了董水龙老师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我颇为董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勇气、摆脱课前预设驾驭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机智所折服,同时也非常赞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质疑探究的精神。不可否认,董老师在情急之下的即兴引导,确实造成了课堂的轰轰烈烈,但是这种脱离文本解读的热闹之后留下的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以为,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教学没有进入文本的阅读,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外围的零敲碎打、隔靴搔痒上,这是教学主题把握失控的结果。这堂课除了学生在读了发给的教学参考资料后有三处谈到语言外,几乎全是围…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去欣赏一曲悲壮之歌.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斑羚飞渡》,并请你在书上做上适当的标记和必要的记录,在读完后谈谈感受,如果可能,请你作适当的笔记.  相似文献   

6.
现在阅读教学比较流行的教法是“带着问题读”,并且认为“带着问题读”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果真如此吗?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讲的是《斑羚飞渡》。老师按照“带着问题读”的理念去设计教学,讲了下面一段引导的话:  相似文献   

7.
郑哲蓉 《广东教育》2002,(12):43-43
《斑羚飞渡》是初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叙述斑羚陷入绝境求生、自救的全过程,赞扬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上课,我几语导入课文内容,就让学生齐读。这样的课文,无须激发阅读兴趣,读下去,他们自然会越来越投入。果然,我发现学生的表情严肃了,语调缓慢、低沉。读完课文,整个教室出奇地静,他们的表情是一样的———悲伤和愤怒交织,有的学生眼眶红红的。我抓住这一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站起来,没想到是小彭,平常极少发言的他却第一个开口了:“老师,我想到了父母!”又是出乎意料。他接着说:…  相似文献   

8.
董水龙 《师道》2004,(10):27-28
第一次读到《斑羚飞渡》是在2001年的《小小说选刊》上。后来这篇小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看中,做适当技术处理后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语》七年级(下)册。因为上课和听课的需要。笔又多次研读了这篇颇能煽情的章。但读的次数越多,越让笔觉得此不宜入选初中语教材,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水龙老师写的这个教学实录深深触动了我,思绪先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查阅了有关斑羚的资料,再读可爱的小生灵被虐杀的描述,心里真是不舒服.据悉,神农架林区两个村民因为捕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斑羚各两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学框架中,叫初中生以赞赏的心态阅读这种有血腥味的文字,是不是有一点不大对头?  相似文献   

10.
11.
此文系动物小说,虚构成分多,所以首先应告诉学生这是动物小说,以免纠缠于真实与否,旨在还原文章的寓意:如何荧爱牛命;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如何去感受文中所渗透的美和浓浓深情;如何积累语言等。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来说以技能训练为重心,漠视了阅读中对人文价值的关怀。人文阅读应该是美文的阅读、生命的阅读。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沟通心灵的对话,以阅读寻找活着的依据、存在的意义呢?我在《斑羚飞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进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斑羚飞渡》一文展现了悲惨壮烈的斑羚飞渡场面,令人震惊,发人深省。文章取材新颖.含义深刻,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我在细细研读的过程中,觉得其行文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允许指出。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课文例子 ,导读导写。教材无非是达到掌握语文能力的“例子”和“凭借”。“课文例子”即以课文为例子作嫁衣裳 ,指导作文。“写”是语文能力的最佳载体和证明 ,是“读”的转化落实。初中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指明了一点 :“联系生活”“扎实、活  相似文献   

15.
16.
○斑斓多姿的动物世界充满神奇和智慧。人教版新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入沈石溪先生的美文《斑羚飞渡》,浓墨深情地记写了身陷绝境的斑羚群体如何求生、自救的奇观,惊险悲壮,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7.
比较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先阅读课文,重点读9—14自然段,弄清斑羚在绝境中求生和自救的过程。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相似文献   

18.
看了语文新课标实验区--山东省青岛市63中学李雅慧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课,有很多感想. 这是一堂附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后的"样板课"(随书赠送的录像),其用意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见,视也."本义为"看到""看见";可引申为"遇见"."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意为"张良来到军门,看见(遇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不等张良同意与否,樊哙已"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既看不出张良与樊哙事先有约,更看不出樊哙是在秉承张良旨意而行事.仅此一点,张良是鸿门宴的"总导演"这个结论是由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