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中的“心理相融”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能互相沟通交融,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融洽,相互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双方心灵上达成一种无言的默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不言的权威。显然,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目前,我与学生的关系已初步达于此境界,学生的心里话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我也从帮助学生进步中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感到:我的人生价值在学生的身上体现,我的青春在学生那里延伸。那么,如何达成师生间的心理相融呢?我想着重谈三点。  相似文献   

2.
亦师亦友     
陈频 《教育文汇》2006,(8):54-55
毛仲玉先生也是我的老师。上个世纪的50年代,省城合肥活跃着一支让人瞩目、称道的合唱队——合肥市中学生合唱团。合唱团的组织者,是合肥市几所中学的音乐教师,毛仲玉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合唱团的团员,是从多所中学挑选过来的。我有幸成了这支合唱队  相似文献   

3.
接领导任务,要去听一位低年级教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说实话,我对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不大感兴趣,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在这一学段夸张的气息太浓了点,特别是在公开教学的时候,老师那少儿主持式的体态、语调、表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看是滑稽的、幼稚的、可笑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尽量地不去看老师,也不去听老师讲的什么、讲得如何。  相似文献   

4.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的,那年刚满18岁。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呆用卢真金教授关于教师成长的那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大概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三十多年以前,在那打起背包走天下的年代,我从上海师范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了青浦。然后,又是一次服从分配,拿了县教育局的介绍信,到青浦中学报到,当上了一名教师,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青浦不愧为江南鱼米之乡,水网密布,阡陌纵横,稻香鳌肥,鱼虾遍地。如果经济条件宽裕一些,倒不失为享受生活乐趣的大好时机。然而,初上讲台的我,收入微薄,囊中羞涩,生活上不敢有非分之想,只能粗茶淡饭,聊以糊口。好在当时盛行勤俭节约之风,大家都差不多,所以攒紧了过日子的生活方式倒也是符合潮流的。  相似文献   

6.
2008年安徽省特级教师开评前,他针对我的弱项,一遍一遍地作普通话示范朗读,然后让我跟读,他当评委,前后练了一周;还和我一起吃住了一周,教我怎样进行课件制作、如何使用多媒体。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谯城区初中学段第一个特级教师。如今,谯城区近180人的初中物理教师团队新星灿烂,新秀支支。老师们都说这“新星”少不了杜老师的“热捧”,这“新秀”倾注了杜老师太多的心血.  相似文献   

7.
俞永军 《教师博览》2023,(23):77-79
<正>“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教师博览》伴我为师之路已整整29年。29年里,我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变,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我的资质、学历、职称亦在不断提升。感恩生命中有诸多贵人一路扶持,一路鞭策;有《教师博览》等教育类刊物一路引领,一路浸染。我平时喜欢“爬格子”,1993年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后来在《教师博览》上也发表了十来篇文章,其中第一篇《一节青优课的败笔》(《教师博览》2005年第12期)令我终生难忘。它一千来字,真实记录我在一次市级赛课中一味模仿于永正老师上课而失利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亦师亦友十年间《太原晚报》记者杨松我与《山西教育》的来往是由一篇稿子引起的。那是1986年,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天,我带着启己刚写的一篇人物通讯来到《山西教育》编辑部。几位编辑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时任编辑部主任的是张忠泽同志,他静静地看过我的文章后...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山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以来.先是复式教学,担任着两个年级二十七个学生的全部课程,语、数、音、体、美等八门课程全由我一个人教。  相似文献   

10.
吾师亦吾父     
2003年11月17日,我因献血在家休息。手机响了,是金老师来电,他问我是否一起去听名师讲课。我问他都有哪些名师,一个名字让我心动——于永正。第二天,我第一次见到了于老师——他在  相似文献   

11.
结识《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差不多有10年了。我一直以为与《作文选》的相识是一种神奇的缘!读初一时,我受人之托为同校的一个女孩捎书,一大摞书籍杂志中有一本墨绿色封面的《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我一页页地翻看着、欣赏着、品味着,也被感动着。于是就订阅了1994年全年的《作文选》,然后是1995年的、1996年的、1997年的,直到2003年。渐渐地就对《作文选》上的文章有了一种向往、一点崇拜,有时还幻想着自己的习作也能身处其中。我永远也忘不了1994年的春天,我第一次向自己珍爱的杂志投稿,紧张到作文的第一句话誊写了好半天还是觉得不满意…  相似文献   

12.
亦儒亦武     
我妈就是那个华灯下排在一群大妈队伍里扭秧歌,一转身又能在酒桌上刀光剑影三杯白酒下肚还谈笑风生挥斥方遒的高中英语老师。  相似文献   

13.
朴实亦精彩     
前几天外出学习,观摩了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出示什么图片,也没有播放什么动画或课件。这时,我听到一旁观摩的老师在小声议论:"怎么只是空口说白话呀?""是呀,连张图片也没有,也太简单了吧!""就是,没有动画、课件也就算了,总该有些图片吧。"听了他们的议论,我却不敢苟同。确实,  相似文献   

14.
“抽点时间照照镜子。”这里的照镜子用的不是比喻义,而是其本义。我曾经长期以工作忙为由,“不修边幅”。不以为是缺点,却沾沾自喜,“把打扮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可以干更多的事”成了最好的理由。一次,我在班上征求学生意见,请同学们评议我的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信很快收上来。我惊讶地发现同学们对我的教学赞扬颇多,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语言生动,师生活动丰富,普遍比较满意,但对我的仪表提了些意见。如晓杰同学这样写道:“我们原来的语文老师怀孕要生育了,我们原以为来接她课的是一位年青…  相似文献   

15.
不惑之年,由于某种机缘,我调到教科研部门。从那时到现在,整整7年了,在这2500多个日子里,我获得前半生最大的发展。每一年述职报告,我都有一句话:这一年,是我成长最迅速、进步最显著的一年。是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堂语文课引发的童话情愫我的童话教育始于一堂作文课。那是1984年,我教四年级语文。又是一堂令人头疼的写作课。我心中无底地走进了教室:"昨天布置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好了吗?"四十个学生只举起两三只手。"都没做。我的话还算不算话!"我拍着讲台。正在气头上,看见捣蛋鬼王小波,幸灾乐祸地用手指点着  相似文献   

17.
宁杰 《教书育人》2007,(9):67-67
上一周,我到一所乡镇初中去,看到十几个教师喜滋滋地从一个院子里出来,说说笑笑的,每人手里还提着一把新暖壶。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所学校的校长每年都要举行几次“有奖建言”活动,只要捉有利于学校发展建议的教师,都会得到奖励。  相似文献   

18.
酒窝大道     
曹颖群 《师道》2004,(5):40-40
从学校到街上去,如果抄近路的话,必须经过一条崎岖不平的泥路。因为喜欢抄近路,所以泥路就成了我每次上街一个绕不过的讨厌地方。我一次次地诅咒这条从一开始来到这个城市就存在的破路,直到那一天在杂志上看到了那则题为《酒窝大道》的小故事。故事说,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高一下学期和你做的同桌。你爱穿咖啡色毛衣,粉红色的衬衫领子从毛衣领口露出来。你埋头在书堆里做作业,不爱说话。有一次自习课,我和前桌的莎莎小声聊天,你制止了我们,说打扰到你学习了。我们尴尬而抱歉地收声了。你成绩很好,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是老师眼中的希望。那时整个年级都流传着你的八卦,说你是要考北大的。老师给你开小灶,免费为你补课。这一点让很多同学都羡慕不已。  相似文献   

20.
亦师亦父亦兄长──回忆我的老师刘蒸黎李雪玲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但能够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就屈指可数了。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蒸黎,对我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大凡学生和一位老师初次接触,在对其未有深刻了解之前,总喜欢从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