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超英 《学前教育》2010,(10):53-54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我”的形象进行了分析,首次把“我”的形象纳入了“零余者”之列.在那个人被物化的社会里,“我”的精神守望,毕竟是一线灵性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著名的一段。每读此句,都会让我想起农村教师,他们不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吗?而且是孤独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写的是一个第三次被学校开除的少年霍尔顿,因不敢贸然回家,而在纽约城游荡的一天两夜。他的这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实际上是一次拒绝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寻求精神家园的“精神之旅”。不同于古希腊尤利西斯的在漂泊中寻求回归家园之路,霍尔顿这个现代尤利西斯,因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无处可归。他无法守望自己的理想,也无处可以逃避现实,只能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回归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5.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西方“异化文学”中的一部佳作。作者以其生动的文笔和犀利的洞察力,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并深入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异化现象,而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曲折地阐释了在守望中寻觅爱的独特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塞林格曾这样来隐喻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小孩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是呀,老师是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8.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成长小说,其寓意深刻,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甚多。本论文拟从圣经原型主题来探讨这部作品。本论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于童年的美好和眷恋及对于成年的堕落和厌恶,成长中的禁果诱惑以及霍尔顿的拯救孩童的理想,从而得出结论这部小说以《圣经》中失落的伊甸园、原罪和救赎思想为主题,展示成长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郭艳先 《师道》2007,(11):43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小说中述说了主人公霍尔顿不得意的中学生活,求学时遭遇到的种种郁闷使主人公极度向往并设想了心中的理想教育,这可以从他最后谢幕时说的一番表达自己志向的话得知:"不管怎样,我  相似文献   

10.
<正>记忆语录1月29日,那天上网才知道塞林格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全世界的读者知道塞林格,几乎都是因为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作者资料: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小说家。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5岁时,他被送到一个远离家乡的军事学校住读。军校生活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青春期,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漫长而又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的烙印。塞林格青年时代四处游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1942年,随着二战的白热化,塞林格从军,迅速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反间谍人员,前往欧洲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个老农坐在田埂上,摆弄手里的烟斗,忽然见到一缕青烟升入天空,幻化成一个稻草人的笑容。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27日,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去世,享年91岁。为了纪念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本文对他的这部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内容作了简单回顾,并透过塞林格对霍尔顿这一形象精确、细腻的描写,探究他憎假求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后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一,然而对作品主人公霍尔顿,人们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有人对他的评价持完全否定态度,但从作品问世以来,也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青少年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该书反应了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塞林格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英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王开东 《师道》2006,(2):14-16
“让教育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让教育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让教育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让教育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让教师和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诗意的人生!一、新希望工程——风起于青萍之末2002年,厚积薄发的新教育横空出世,那些怀抱梦想与追求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没能抵御其诱惑!2003年,新教育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并且一下子成为教育词典上的关键词!教师毕竟是知识分子,而且是有良知和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每个人都知道现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经典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以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口气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经典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以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口气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相似文献   

19.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这"四方"教育在美国现代文学作品《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成长历程中的不足和缺失,给我们当今教育带来了诸多思考和启示。"四方"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岳娜 《文教资料》2010,(29):35-36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十六岁少年正在经历人生的转变——成人礼,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他仍然保持着善良与纯真,立志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