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职非正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班集体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出中职班主任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包括:实行参与管理和民主管理,采取合理的班级激励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加强与正式群体的联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权威人物的教育力度和引导,带动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其名称多样,成员复杂,形成原因各异.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影响巨大,具有二重性.为了趋利避害,构建和谐校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疏导与参与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出现。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面迈进,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涂德祥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活跃在高校校园的特殊群体,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利影响.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关注其领导人,要切实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学校消极因素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非正式群体、学校风气等方面的消极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学校因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确认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心理特点、加强对校园文化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广泛地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自发性、多样性。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必须区别对待,即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 ,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往往会忽略"非正式群体",即忽略除了班委和学习小组等正式群体外一些自发形成的、无固定形式、无固定成员的学生群体.其实,"非正式群体"很多是存在着负面影响的.班主任识别并引导他们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与大学生所加入的非正式群体有重要联系.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群体思维突出、常以寝室形式出现、有典型的意见领袖等特点,经历形成、震荡、规范和执行四个阶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约束,从而造成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不同表现.应从新生入学教育、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典型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开展学生间互助帮扶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朱烨昕 《教书育人》2009,(8):108-109
军校青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希望拥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渴望被信任、理解和尊重。在部队这个纪律严明、环境封闭的集体中,更希望在心理上获得归属感和依靠感。基于这种需要,他们便在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日常活动中,自发形成了各种非正式群体。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军校凝聚力,加强风气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生社团是校园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自发组织的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要完善社团规章制度,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实施科学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3.
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以引导。对于良性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优良发展;对于恶性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教育,行动上加以遏制,还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坚决遏制不良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思想觉悟,改掉其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部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和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中学非正式群体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章阐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普遍性高、凝聚力强、约束力强、信息沟通迅速等方面的特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观念和品质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应正确认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其融入正式群体;有效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增强其在班级的影响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促进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短期内就形成了众多非正式群体的现象令人深思,究其心理原因在于大学新生相似的心理基础、共同心理需要及从众心理的作用。研究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对待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即正确认识、加强教育、积极引导、营造氛围,从而减少大学新生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有效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卫星 《江苏高教》2007,(5):119-120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相对于现实群体而言的非正式群体,具备一般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方面,俨然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因素,引导或改造其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