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从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入手,分析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重要性,强调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努力做到神形兼备,意形兼得。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尽量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原貌和精神,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要分析其语言形式的特点,倾听弦外之音,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特点,保留其审美要素,不可随意抛弃原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韩笑 《陕西教育》2009,(7):103-104
本文主要探讨了"神似"观点与文学翻译.文章首先介绍了神似的渊源以及不同翻译家对"神似"的理解.继而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应力求形神兼备,不能两全时则要力争神似.之后论述如何在翻译中做到"神似",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形似与神似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有其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形似的合理性,并应努力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近些年我国翻译名家有关汉语诗词中模糊数字的英译,从形似、意似和神似三个角度,对模糊数字的翻译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模糊数字的翻译,由于中西文化不同,不必拘泥于形似、意似,在兼顾这两者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从直译、变通或音译等译法做到神似。  相似文献   

6.
戏剧对白翻译贵在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文章引用实例就《卖花女》汉译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杨宪益的译本是形神兼备的典范,值得从事戏剧对白翻译的译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方次字和印欧拼音文字之间差异极大,形似是极为有限的。绝对的对应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无论再艰深的原文,通过译者的艰苦努力。对原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译得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是完全有可能的,神似是可以逐步达到的。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译事中的形似与神似,着重论述了形似之有限神似之可达。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9.
论何逊诗由"形似"向"神似"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逊的诗“多形似之言”,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形似”的实质是真实,包括真实的景物描绘和真实情感的抒发。与鲥灵运相比,何逊的诗歌不但具有“形似”特征,更具有意境和神韵,在南朝诗歌艺术发展史上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为北宋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主张诗歌和绘画中以“神似”为主,“形似”次之,着重表现出创作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草长莺飞的二月,拂堤杨柳摇曳着春的芬芳,循着春的踪迹,我有幸聆听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它犹如初绽的春花,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畅快的表达、热情的展示、尽情的欢笑……孩子们度过了一个"语言的狂欢节"。我也被深深感染,仿佛回到了童年,  相似文献   

13.
对于音乐课改,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收获与困惑并存,喜悦与阵痛交织,作为实践者的艰难探索,领略了课改风采,体验心路历程。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段而喝彩,也有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而我们发现这些遗憾的课堂瞬间,它们往往飘忽在神似与形似相互相撞的矛盾怪圈之中,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新课程理念,常常 是披上一层新课程的华丽外衣而已。拒绝形似,追求神似,应该成为参与新课程实验的音乐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罗山县属于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堪称第一批吃螃蟹者。近几年的探索、收获与困惑并存,喜悦与阵痛交织。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与其他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成长。我目睹了他们的艰难探索,领略了他们的课堂风采,体验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段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遗憾的课堂瞬间一经定格,我发现,它们往往飘忽在神似与形似相互碰撞的矛盾怪圈之中,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新课程理念。拒绝形似,追求神似,应该成为参与新课程实验的音乐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孙劲梅 《双语学习》2007,(12M):202-203
一个优秀的程派继承者要悉心领悟程派艺术精髓,精确把握程派艺术的本质,全面继承作到“形似”达到“神似”。  相似文献   

16.
于小峰 《教师》2013,(30):115-115
本人在教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的时候,发现学生达到形似的水平难度不大,但想要达到神似的水平却很难。所谓形似,是指学生基本掌握了武术操的动作路线图,明白动作要领,动作正确连贯,但做得机械、呆板,显得肤浅、稚嫩。而神似是指学生在不断理解和训练的基础上,动作娴熟,铿锵有力,行云流水,给人人木三分、  相似文献   

17.
傅雷先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留下十分宝贵的遗产 ,其译本文辞优美 ,词语朴质 ,流畅晓达 ,典雅传神。傅雷先生在翻译上倡导“神似神韵”说并以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19.
当“巧构形似”由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变成一种艺术风尚而被人们所追奉,也就意味着一种成熟的艺术风格即将形成。“形似体”正是这一风格特点的理论概说,与“元嘉体”这一表述相比较,用它来指称元嘉诗歌的时代特点似乎更为切实和准确,因为它抓住了元嘉三大家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巧构形似”。“形似体”基本的美学特点是:对自然景物外形的高度逼真的模仿和描绘。  相似文献   

20.
思考一:模仿真能秀出精彩吗?在上《礼貌显魅力》一课的时候,无意问看到了一堂2006年省优质课的参评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案,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初中生活中可曾有过不宽容的行为,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在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写下对同学、朋友或师长的贴心话,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亲口跟她/他说抱歉;直接走到她/他面前把纸条郑重交给她/他;把纸条放到讲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