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2.
美国休斯顿的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见,活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活动性是小学品德课程的特性之一,本文以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实例探析了品德课堂上实施"活动"策略的重要性,从"心‘动’,激发成长的内驱力;脑‘动’,培养成长的探究力;手‘动’,提升成长的实践力;口‘动’,明晰成长的思辨力"四个方面阐述了"活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及学生道德成长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以来,西城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的直接领导下,贯彻主体参与原则,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上了一节节生动、丰富、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坚持社会育人、实践育人,进一步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科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大胆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社会大课堂为品社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要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去定位目标,回归品德课堂的原点,彰显品德课程的魅力。一、基于儿童,定位目标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点,也是归宿。在教学《好牙伴我一生》这课之前,我通过调查表了解到,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期,他们对于牙齿的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小学品德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品德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立人先立德,几千年传承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也始终认为,品德这门学科,如果脱离生活,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生活和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而且,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生活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我们所面对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这些新奇的事情就是宝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共度的愉悦的生命历程",我想不起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过。创造健康适宜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愉悦,是语文"童心课堂"的教学所归。"童心课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呵护童真、激发童趣、牧养童心,给学生生命以关怀、滋养与润泽。那么,如何将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身心愉悦成长的舞台呢?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珲春市教育局提出了深入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在品德与生活学科当中,如何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呢?在我的教学实际中,遵循着以下原则:一、活动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它独特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武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9.
连碧红 《考试周刊》2014,(33):132-134
<正>《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承,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特别是对某些重点问题的追问。"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它不仅是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重新建构,而且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品德课堂中"追问"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促进他们深入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启迪。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科,它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助推剂。本文在此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的特点进行梳理,然后提出一些优化的途径,希望能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一、主题和工具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确定了关于在品德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的观察主题,观察的内容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一单元“我爱我家”《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为有序、有效开展观察活动,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的工具主要是量表和摄像。根据观察主题,我们设计了如下观察量表: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课堂变革的核心精神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关键在思考,而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基于这个起点,并结合品德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学科教学案例归纳了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的三种基本类型,即螺旋上升式、递进式、并列式。这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任务单设计过程中,要讲究的设计策略,初步了解任务单在重构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多年来,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坚持让品德与生活课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的生活以活动、模拟等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来源于学生生活,但是它与生动的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因此,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在教学中我尽量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表达出来。我结合班内存在的浪费现象:教室里的电灯  相似文献   

14.
结构化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德结构为中心,是依赖结构化意识、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有效发展的教学。科学课堂开展结构化教学的价值在于培育学科思想观念、发展学科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基于社会结构化理论建构新型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模式,需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能动者的能动性体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及教学规则的重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习做人是这一学科课程的中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熟悉教材编写特点,把握“我在成长”——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王璋贵 《教育》2012,(27):3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学生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课堂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在课堂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办"好学校"有三个支撑点。首先办"好学校"是为了教好学生,而学生成长要以德为先:其次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中坚力量,只有加强师资建设,办好学校才有了根基:第三,"好学校"需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建设。以此为思路,我校进行了实践探索。以德为先,强化育人意识。坚持德育为首,以诚信教育、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利用品德、班队课堂进行学科渗透:以读书征文、社区实践等活动悄然默化:以校内(德育处—班主任—科任)校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