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上海《大公报》担任编辑、采访等工作较久,从报纸创刊起,报馆当局将本市新闻的采访、编辑和来信、采访工作,交给我一人负责。因此,我对上海《大公报》的工作情况,印象比较深刻。现在仅就回忆所及,分别叙述如后:  相似文献   

2.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是发明创造的栋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导师.他们是民族的精华,人类的精华.他们以献身勇气探索未知世界,以聪明才智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需要社会理解,他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值得大力报道.采访科学家、宣传科学家是科技新闻和科普创作的战略任务.我作为一名记者,从事科技新闻、科普宣传20多年,采访过省内外、国内外不少科学家.怎样采访科学家,有一些感受.一、先读科学家的书科技新闻、科普创作的采访与其它的采访一样,除了临时的紧急采访任务外,一般都要做一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采访科学家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6.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采写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记得1985年春,我去采访向阳一大队的蔬菜技术员翟广茂,在这之前,只听别人介绍过,他培植的上海大型芹菜一年累计亩产2.6万斤,供应期长,能从春节前到四月,弥补了本市蔬菜供应淡季之不足,仅了解了这些后,我就去采访了。但一交谈起来却使采访陷入困境。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我又不懂蔬菜技术,问来问去,问不到点子上,他的话更少了。整整两个小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采访到。可我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去找他,结果,第二次采访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8.
初入行的一位年轻记者,常向我诉说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比如采访特别困难的弱势群体,要不要向他们伸出援手?不帮好像过意不去,帮呢又帮不过来,因为这类采访对象太多了;再比如,采访突发事件,遇到需要救助的场面,要不要参与救援?如果不救就显得太  相似文献   

9.
搞报道通常要求领会上情,了解下情。这就需要报道员采访上级领导。可许多报道员不愿采访领导,或见了领导就发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存有“怕稿子写了发不出来不好意思面对领导”、“因领导工作忙采访怕打扰”、“领导平时管理严不敢近距离接触”等思想。久而久之,采访领导就成了部分报道员最挠头的事。从一名报道员成长为一名副营级报道干事,我既采访过列兵也采访过师以上领导,回顾起来体会有三: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采访,你若直接问村干部:“村里有啥新闻?”他们个个摇头;你若掏出笔记本采访农民,他们说上几句就卡壳;可你随随便便,东拉西扯地跟他们聊天,他们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说不定哪句话便成了新闻。我曾去黑林台村一农民家采访。这位农民购进几台草织机,组织10多名小青年加工草帘子,销往东陵区各砖场,经济效益很好。可我问他一句,他答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后,本市科学技术工作者及广大知识分子对图书资料的要求非常迫切,他们希望在图书馆里能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但是,过去几年来,我们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浚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科技书刊收藏很少,尤其是研究性的科技图书资料更为缺乏。为了逐步满足本市科技工作者及广大知识分子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工作上对图书资料的需要,我  相似文献   

12.
深入基础,深入采访,这是个有关采访久而又久的话题,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一位老报人曾著文归纳:“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你赋予新闻作品多少辛苦,她就回报你多少欣慰。”记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听前辈讲他们当年如何步行、骑自行车下乡,如何住在农家小院,如何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卷着农民自家种的烟叶,采写一篇篇的稿件。虽时过境迁,但他们那种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却奠定了我采访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我采访作风的坐标。有几件事使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以前的再就业报道中,也采访过不少下岗职工,他们也有许多实话实说的言谈,而且不少还登在了报上。不过,这些实话实说都是按我的采访意图说的,而这次则不一样,他们要对我们的再就业报道评头论足。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倾听下岗职工的另一种声音。于是我深入到下岗职工比较集中的江北城、李家沱等地采访。  相似文献   

14.
据悉,某市领导机关设立宣传本市“新闻奖”,凡是以反映本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闻报道,均可参加评奖。这样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记者多宣传他们的成绩、优势,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这样作可能要带来一些副作用。新闻工作者到各地进行采访,宣传传播那些有价值的新闻,是他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写出了质量较好的报道,自然会在全国、省、市乃至自己所在单位每年都要举办的好新闻评选中入选,而不应该由被采访报道单  相似文献   

15.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16.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广播采编工作已经22年了。如今回顾采访经历,我采访得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劳动者,这是一个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群体。采访他们,给我留下许多特别的感受,留下许多难以抹去的记忆。普通劳动者的特点是“普通平凡”。就在这普通与平凡中间,蕴含着真实、真诚和崇高,要反映他们、报道他们,就必须走近他们,深入挖掘他们的本质,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喜怒哀乐。我普经采制过一组有关“三北”防护林的系列节目《绿色的屏障》。在宁夏,三北林业局的同志介绍了一位农村妇女在沙漠中种树的事。这位农村妇女在丈夫死后,带着两个儿子在沙漠…  相似文献   

18.
2003年7月31日,摄像、司机和我一行三人赶赴衡阳县采访一起亲生女毒杀父亲的刑事案件。之前,我也只是在一则短新闻中看到过有关报道,死者李某与凶手小燕之间的特殊关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把自己的采访想法讲给制片、责编他们听,他们觉得可以做,但关键是要怎么做才可以出彩。大家讨论了很久,直到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写了出来。采访提纲上,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只是四个字——人物命运。我想,关注人物命运这一点正是我整个采访过程的基点。由于路况原因,我们到达衡阳县的时间比我预想的晚,已是中午休息时间。我们只得等到下午再联系。中午只合了一下眼,就赶忙开始联系县公安局。在他们的帮助下,下午三点,我们来到衡阳县看守所进行采访。当时天气很热,为了有单独同小燕说  相似文献   

19.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20.
芮伟良 《新闻实践》2009,(11):68-69
记者在紧张地采访、拍摄,谁来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且让我来试一试!我是报社的驾驶员,乘我的车的更多的是赶去一线采访的记者。遇到有紧急情况,如台风袭来,突发事件发生,我往往自告奋勇地请战出车。按理说,车到采访现场,我的职责告一段落,可以躺在车里听听音乐喝喝茶。司机只是个旁观者,最多好奇地看场景,或者替记者背背包。久而久之,我深为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自然而然地买来相机,在采访一线把镜头对准记者,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