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著名文学家魏禧为领袖的包括李腾蛟、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魏际瑞、彭任、曾灿、魏礼等名家在内的易堂九子,是我国清初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集团,亦是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气节的集团,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易堂九子自李腾蛟最初生(1609年),至彭任最后卒(1708年),前后经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各朝,整整达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动乱的世纪,社会的变乱、相近的遭逢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结庐翠微易堂,学伯夷叔齐之节,躬耕自食,不事清廷;他们出游天下,目的在于结交天下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他们潜心造士,则期冀培养能继承志节  相似文献   

2.
香山九老:唐代诗人李白、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的并称。易堂九子:魏禧、魏际瑞、魏礼、彭士望、林  相似文献   

3.
魏禧明末清初人,世居江西之宁都,字冰叔,号裕斋,诸生,明亡,遁金精之翠微峰,颜其庭曰勺庭,世称勺庭先生。与兄祥弟礼俱以文章著,有宁都三魏之称。翠微峰四面削起,自山根至绝顶若斧劈然,难登,宜于隐居。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与禧兄弟共九人,讲易其中,所谓“易堂九子”者是也。禧未入仕途,以布衣终。十岁,从同里杨一水学,专力制举文,早年即负盛名,自谓出入夏仲彝、陈卧子、黄蕴生之间。二十四岁,弃科举,从姊丈丘维屏学古文。其《内篇一集自序》,斥当时制举之业,“浮词失意,诡言贼理”。又《内篇二集自序》,以明思宗甲申  相似文献   

4.
彭士望的散文成就和影响在易堂九子中仅次于魏禧,但所存仅115篇。其文思想深刻,实话实说,无论是书信、传记、序跋还是叙事散文都反对空谈道家,注重从学术上总结明朝灭亡教训,主张做人做事做学问写文章都要“真实有用”,他表彰抗清的爱国志士,肯定自食其力的民间艺人,无不以“真实有用”为旨归。写法上“务以理气自胜,不屑屑于古人之法”,而自有其文章法度,“滂薄奇肆”,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是以魏禧为首的宁都魏氏三兄弟。游历是他们的重要活动之一。他们在外游历时间长达几十年,游历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游历过程中,他们目睹了战争和自然灾害带给人民的苦难,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交结了许多文人豪士。他们的游历活动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源泉,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和声誉。  相似文献   

6.
宁都“易堂九子”领袖魏禧,既是饮誉海内外的清初散文巨擘,又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易堂与南丰程山、星子髻山,被称为“江西三山学派”。他在家乡翠微峰顶结庐讲学,从事教育实践近三十年,在教育思想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教育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现概述如下: 一魏禧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青年时代写的《制科策》中。在这篇文章里,他在抨击八股取士的弊端之后,指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有身登甲第年期耄,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时  相似文献   

7.
“宁都三魏”是明末清初散文家魏际瑞(祥)、魏禧、魏礼兄弟三人的合称,“三魏”是以散文名世的,他们除了有丰富的散文创作外.也有丰富而完整的散文理论。“三魏”散文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往往互为补充,有时甚至互为前提,在清代文论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禧的作品大都收在《宁都三魏全集》里。此外还有不少《魏叔子文钞》即散文选本流传,是研究魏禧散文的重要依据。最近在江西省图书馆发现一种《魏叔子文钞》清抄本,不见于各种书目,也未为研究魏禧的学者所言及。这种抄本有以下几个特点:选目数量多,超过现有的所有《文钞》本;它应该是从《全集本选录的,所据是比通行的道光本为优的康熙本;有的地方和《全集》本有出入,有些是佚文;抄本保留了《全集》中的批评,又有一些新的批评文字;抄本的纸张和字迹都比较精美  相似文献   

10.
魏禧(1624—1680),字叔子,江西宁都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爱国学者,在散文和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的散文创作及文论有较多评论,而其教育思想却几乎无人探索。魏禧三十岁始,在易堂(建于宁都翠微峰)授徒,四十二岁时,又应友人邀,赴建昌府新城(今黎川县)学宫执教。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二十余年,影响广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如清初大学者王士祯“愿折节与  相似文献   

11.
人师魏禧     
魏禧,清初在江西宁都地区长期从事教育,其教育经验对当今教育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注重自身人格道德建设,既强调德,也重视才;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宽严相济"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因此,人师的称号魏禧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2.
魏礼是明末清初江右著名文学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之一,他和魏禧、魏际瑞并称为"宁都三魏"。其为人品格高尚,守志不易,为清人所推崇。其诗文创作亦颇具特色,清人普遍认为魏礼的文章立论新颖,能化腐朽为神奇,用辞命意颇具古人的风范,文脉曲折跌宕,言约而意丰,语言富有含蓄蕴藉的美感,篇章起承转合安排得宜,情感真挚动人。其诗兼奇险与平易的风格于一体,部分诗作带有美刺的色彩,并将史家笔法化用到诗中,这些文学造诣都得到了时人的赞扬。  相似文献   

13.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纵观苏轼和魏禧的策论文,魏禧的策论深受苏轼影响,魏禧继承与发展了苏轼的策论特色。苏轼身处宋朝危机四伏之际,魏禧则身陷国亡之期,他们的策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魏禧继承了苏轼策论"文以贯道,经世致用"之目的,据史立论,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文笔纵横恣肆的风格特点。魏禧强调为文要"自成一家"、"识力超越",其爱国感情直露,更富战斗性,而且纵横捭阖,恣肆无忌,句法多奇拗曲折。  相似文献   

15.
魏禧,字叔子,江西宁都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齐名,号称“清初三家”。著有《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其散文《大铁椎传》现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宁都三魏的研究主要涉及生平、文论、思想心态等方面,大多以魏禧为研究重点,对魏际瑞、魏礼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魏禧的文论具有长于策论、提倡经世致用、注重积理与练识、强调立本为要的特点。在对宁都三魏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大多以文学作品的文本为出发点去探析文学与世界的多角联系的论著,研究视角缺少开阔的文化品味和深刻的文化批评色彩。有关三魏思想心态的研究主要围绕遗民心态、伦理思想、社会启蒙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军事思想和爱国思想展开。  相似文献   

17.
魏禧重视教育,强调“师道甚重”;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严格要求学生,欢迎学生批评指正老师;宣传独特人才观。其教育思想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自古宁都有“士尚古文”和“文乡诗国”之誉,历代人才辈出,可谓钟灵毓秀,人文蔚起。“文乡诗国”的成因离不开宁都的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古朴自然的民风,更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相互作用。宁都文乡诗国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魏禧[xǐ](1624—1681)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清宁都(今江西省宁都县)人。明末生员,重气节,明亡后绝意仕进,隐居故乡翠微峰,创设易堂讲学。他是清初著名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齐名,称“清初三大家”。有《魏叔子集》。《大铁椎传》叙事如绘,一向为人们传诵。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不朽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汉正是接受这种影响的第一个时期。 然而,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不同,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又有所不同。简言之,他们很尊重屈原,学习和摹拟屈原的作品。但是,他们有的极力推崇屈原;有的则同情屈原的遭遇,并借悲屈原之志来抒泻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有的却指责屈原的所作所为,并宣扬了有害的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