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光阴里,我们要让生命充满光辉,让顽强奋斗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人间。  相似文献   

2.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地理意义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近现代史的研究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研究对象,即上海学。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写作中,上海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更是一个充满了话题的城市。王安忆的写作就直接与她居住在上海的生活经验相关。文章就是从她最初确定将中国经验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人手,继而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上海,并为之而写作。王安忆用她的写作,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证明了上海乃是乡土中国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外来移民(主要指来自国内各地的务工人员)对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来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上海百年来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移民史。作为上海作家,从创作初期开始,王安忆就一直关注着身边的这一特殊群体。自80年代的《鸩雀一战》、《好婆和李同志》到2000年的《富萍),王安忆的移民书写逐步体现出一种对上海由“认同”到“背离”的写作姿态。文章拟对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妹阿姨、李同志和富萍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移民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梳理王安忆这种书写姿态的转变,以探寻这种转变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作为著名的上海作家,王安忆把近年来创作的叙述空间放在了上海。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往往带有作者自己的文学想象。笔者通过纪实与虚构、世俗与传奇、本地人与外地人三部分梳理王安忆近年来作品中想象的上海。  相似文献   

7.
说地衣是最顽强的植物,一点都不夸张。荒凉死寂的戈壁,严寒肆虐的极地,寸草不生的岩石,在这些一般植物不愿或不能安家的地方,都能见到地衣的踪影。科学家研究证明,地衣在零下237℃的条件下还能生长,在比沸水高一倍的环境中依然能存活,在真空中放置6年还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变得稀薄,大众普遍匮乏对生存尊严的感受与理性认识,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王安忆立足民间揭示出底层民众可贵的尊严力量,以其对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塑造了一批自尊、自强、自立的庸常之辈,显示出当下文坛的重要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已经经历了并且还在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成为全球资本与各种力量角逐博弈的对象,空间性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充分凸显了出来。上海作家王安忆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这个城市的变化息息相关,她对于城市经验的敏感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精神史的反思,凝结成为复杂的小说文本。其作品《长恨歌》与《富萍》指向着上海空间的独特性,为进一步的空间批判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创作在对上海文化性格的追问和探索这个题材上具有持续性。《长恨歌》、《富萍》、《我爱比尔》、《月色撩人》组成了"上海文化性格四部曲",分别书写上海世纪变迁中不同时期的生活、风貌和文化韵味。近作《月色撩人》着重表达对当下上海生活的体验和思索:上海外形上具有形式与时尚合流的表现,内在特质上具有现实与虚空交织的文化品性。《月色撩人》对当下上海文化性格的剖析,与前述作品既有承续性,也有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风和山岩发生了一场争论:世界上谁最坚强。 “当然我最坚强!”山岩对风说,“你已经吹了我几个世纪,可我依旧巍然屹立!” “不,你哪能比得上我?”风不服气地说,“几个世纪过去,你虽然站在这  相似文献   

13.
秋凌 《小读者》2010,(9):56-56
第一名骆驼:终极沙漠居民——骆驼入榜显然当之无愧。这种动物即使不饮水也能长时间行走。它们的体温还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以忍受出汗引起的25%的体重损失而不会脱水。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知道中国刚恢复高考那几年,最最热门的文科专业是什么吗?告诉你,不是国贸、不是外语、不是新闻、不是法律,而是哲学专业!"毕业于北大,专业现外(现代外国哲学)"一度是社交圈里最引人刮目相看的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天香》不仅意在描写家族的兴衰,更关注沪上世情百态,展现出明末清初的上海图景,试图探寻上海的精神源头。天香园所呈现的园林景观及文化就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情调,而这一精神情调的"不同",不仅展示出上海精神从传统文化中的蜕变,进而展现出王安忆近年来创作的转型态势,即在世俗生活中发现雅趣。  相似文献   

17.
<正>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以颠覆性的力量震撼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者。莫言曾说:“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余华曾表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我对他除了崇拜之外没有别的了。苏童、格非、韩少功、张炜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名家都曾表示受过他的影响。他就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相似文献   

18.
在决定采访周尔怡时,我不确定她能否再次成为今年的"少年文学之星",在她的参赛作品《消逝的横街》中,她说:"如今的城市之中,生活的快脚步不允许我们把古老完完整整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排斥古老,而是让绝大部分的历史换一种方式生存。"我很惊奇,一个花季少女却如此理性地思辨古老与现代。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乡土创作具有浓厚的淮河流域地域特色,作品通过淮河农业、生活、婚丧嫁娶等民俗书写,凸显淮河流域地域景观,记录沿淮独特生活风貌,展示沿淮儿女礼义风情。既真实反映了淮河流域民俗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也生动传达出沿淮地区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是人文主义地理学提出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特殊情感联结.王安忆的上海景观书写中,呈现了典型的地方景观弄堂,以及弄堂之外的城市景观淮海路静安寺等,寄托了作者正向的地方依恋情感.同时,外来户的视角为她提供了客观观察上海的机会,王安忆对上海边缘景观和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