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2.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3.
聂恩彦同志在1986年第3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再考<京本通俗小说>》一文。旨在证明《京本·拗相公》和《京本·冯玉梅团圆》确系宋代话本,而非缪荃孙伪造。对苏兴同志的《再谈<京本通俗小说>问题》(《见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一文提出异议。但仔细拜读之后,觉得大作持论并不能使人膺服。有一些想法写出来请聂恩彦同志指教。有关《京本通俗小说》的真伪问题,马幼垣、马泰来二位先生在《清华学报》新五卷第一期上就已提出,认为《京本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毛诗故训传》、《诗集传》和《毛诗传笺通释》对《诗经·邶风·静女》首章的诠释,对比性地探讨《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并进一步解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一湖南溆浦一中英语教师陈抡先生著有《诗经新解》,自谓此书还《诗经》以本来面目而别有新解。其实著者窜改诗经原文,注释又穿凿附会,使原作面目全非。例如《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一章,清马瑞辰《毛诗通释注》云:振振信厚也。注释明确,无烦争议,但陈先生独出心裁,却云:振振公子原文为大人公子。  相似文献   

6.
<正> 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阿兰·罗伯一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以他们自己的创作,对英美等西欧国家以及东欧的波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隔十余年后,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二代作家马克·萨波塔(Marc Saporta,923——)发表了他的《第一号创作》,亦即《隐形人和三个女人》(以下简称,《隐形人)。这部在表现形式上极富独创性、与传统小说完全迥异的作品,立即引起了  相似文献   

7.
拙文《<诗经全译>质疑》(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以下简称《质疑》)、《评<诗经全译>》(见《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后,《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2期先后刊出了唐莫尧《读<诗经全译质疑>后》(以下简称《读后》)、龙光沛《焉能以己所取非人所取》(以下简称龙文)、袁愈荌《答<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张袁文)三篇文章,《云南师大学报》1987年6期又发表了唐莫尧《读<评诗经全译>后》一文(以下简称《读后》),对拙文提出异议。读后颇受启发,但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8.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10.
<正> 1993年春,笔者撰文提出;“应确立一个新范畴:邓小平理论”(参看《长白学刊》1993.4;《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5)。此文刚发表,便从《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4)上看到金春明同志的论文:《邓小平理论贡献的历史方位》(以下简称《方位》)。对于该文的观点,特别是在论证  相似文献   

11.
吴培德同志写的《评〈诗经全译〉》(以下简称《评文》),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5期,后经《新华文摘》1987年3期转载。《诗经全译》(以下简称《全译》),是由袁愈荌同志译诗,笔者注释。吴培德同志另写有《〈诗经全译〉质疑》,载《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吴培德同志两次撰文质疑和评论它存在的问题,是对这本书的热心关注。《全译》由袁愈荌同志《诗经新译》和笔者《诗经全译》两部译注稿合并而成,译诗以袁愈荌同志书稿为主,注释以笔者书稿为主。两稿所采各家之说未尽一致,出版社决定不求统一,注释中保留两说或诸说。(见《诗经全译·出版说明》)在综合编辑中,两稿裁并,各有取舍。虽旨在取二者之长,以臻完美,但在差异之处,注文与译诗照应不严和不调,以及校对上的文字错讹等,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向读者致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在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中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编者在注释中对“何时可掇”进行了解释,译为:“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如此解释,笔者不能苟同。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来表现作者渴望招慕贤才之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表达了诗人礼遇贤才之心;“明明如…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叙述句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相似文献   

14.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16.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圣国人戾代表大会公告,··(1—I)教学工作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个。……·,……··,…··(1—1)………………………4人民日报》淤稳(10一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第一次会寨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六 一一学习壬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五年国民题济针划主要指标和一九六丑—…………··+………《人民日报》社赣(1}一I)年国蒙踊算初步安排的决静………··,··(1—2)教育部关于学习壬杰同志的通知…………(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相似文献   

18.
(T) 一部长达百万言的社会科学新著——《国风集说》在1993年金秋季节问世了。这是编著者张树坡同志在著名学者余冠英和周振甫二位老先生的直接指导、帮助之下,付出多年的辛劳,潜意钻研,精心结撰而成的。我们恭贺张树坡同志把这一优秀的科研成果献诸世人。 《国风集说》是一部既集《诗经·国风》研究之大成、又填补《诗经·国风》研究之空白的专著。所谓集大成者,是指本书汇集了我国自古及今研究《诗经·国风》的要籍几近概全之成果;所谓填补空白者,是指在既往的《诗经》研究著述中,还从未出版过这种集说性质的书,更没有类同本书体例与结构的撰著。  相似文献   

19.
“思无邪”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孔子几乎就是第一个对它推崇备至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对《诗经》精警却是片言只语的评论,一直是《诗》学家解《诗》和文学评论家论诗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他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之论中的“思无邪”,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学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正> 陈子展先生所著《国风选译》(一九五五年十月上海春明出版社版),是我国解放以后研究和翻译《诗经·国风》的一部容量较大的书。应当说,和解放前的一些研究《诗经》的著作相比较,这本书有很多新的进展,影响较大。听说陈先生最近正在集中力量撰写《诗经直解》(见《复旦学报》),因将自己对《国风选译》一书《导言》的一些看法写出,供陈先生写作新著时参考,并期望能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