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2.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正> 恩格斯曾提出,要把十八世纪未叶战斗的无神论的文献翻译出来,广泛地传播到人民中去。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则明确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认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应该把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供给他们”,以“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使他们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4.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符离集西北)人,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音律也很有研究,又是音乐家。著有《新论》一书,到唐末或宋初就佚失了,清人孙冯翼从群书中辑录了《新论》的一些片断,成为《桓子新论》。此书在东汉时代影响很大,对后世也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他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反对谶纬迷信的斗争和在形神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他在审美理论上也提出过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可信的资料,对桓谭的生卒年代进行考证,对历代有关文献资料的真伪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6.
7.
桓谭,字君山,两汉之际重要思想家。其事于两汉书中凡十二见,《后汉书》有传,但均未言生卒年。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云其生于公元前40年(汉成帝永光4年)左右,卒于公元32年(汉光武帝建武8年)。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云生于公元前24年(汉成帝阳朔元年),卒于公元56年(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其他有关论著,或从任说,或从孙说,而以从任说者居多。今按此两说均有误。  相似文献   

8.
桓谭是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政论家,他提出神识依靠形体而存在的唯物主义形神观,驳斥了两汉之交的谶纬神学,明确阐述政令要与世务相吻合、统一法度等政治主张,提出崇王黜霸,归于修身等古文经学的儒家观点。桓谭的政论思想是当时进步思想的一种梳理和总结,积极建议君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走上传统的道德追问道路,这种回归在当时具有客观之理性、科学之态度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桓谭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在我国汉赋发展史上,桓谭所作的汉赋作品屈指可数,他的赋论也极为有限。虽然桓谭不是汉赋研究的重要理论家,但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却无法磨灭。  相似文献   

10.
桓谭曾任乐府令、掌乐大夫等职,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他好琴、爱"郑声",其《新论.琴道篇》记载的很多琴曲评论材料,体现了当时的音乐观念与鉴赏标准,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观念、文学思想、社会风俗等,都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析王莽     
该文从四个方面对王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桓谭从古文经的学术立场出发,引申出对谶纬符命之学的思想批判,并以此选择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从他与王莽的合作到分裂,以至利用《新论》对王莽进行批判,他在东汉前期对光武帝"天下事以图谶决之"的公然反对,都可以看出他是从古文经立场和对谶纬符命之学的否定出发的,学术立场决定了他的政治个性。在和同时代其他经学大家刘歆、贾逵等人的比较中,桓谭对学术真理的追求和持守,显得特别突出。在皇权专制时代,能不屈服于专制君主的淫威,始终如一地坚守学术立场,是桓谭最可宝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桓谭是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政论家,他提出神识依靠形体而存在的唯物主义形神观,驳斥了两汉之交的谶纬神学,明确阐述政令要与世务相吻合、统一法度等政治主张,提出崇王黜霸,归于修身等古文经学的儒家观点。桓谭的政论思想是当时进步思想的一种梳理和总结,积极建议君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走上传统的道德追问道路,这种回归在当时具有客观之理性、科学之态度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论王莽     
“假若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是评王莽的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如果王莽在未“篡位”前死了,他的奸作虚伪面目是不会暴露的。这虽对王莽是否定的,但还肯定其有“真”的一面,即他在辅政时是享有贤名的。班固《汉书.王莽传》、司马光《资治通鉴》则认为王莽是乱臣贼子,连他做的好事,也说是出于奸诈用心。尽管王莽的新王朝与秦王朝统治的时间一样长——都是十五年,班固写的《汉书》将《王莽传》附在  相似文献   

15.
王莽辩     
在中国史册上,有作为、影响的皇帝不在少数,特别是各朝的开国皇帝大都占有光耀的一页。然而,同样作为一代王朝的开国君主王莽,在历册上却被说成是欺世盗名、阴险狡诈、善于权术的奸佞之辈,并终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倘若作为文学形象,这样塑造故无不可,但作为历史人物记载,就未免有悖于历史真实而过于脸  相似文献   

16.
王莽的改制     
王莽的改制,並不是由於他的一陣心血來潮,就想恢復周公的「聖制」而是當時行將垂危的地主階級確是需要一劑救命湯,雖然這劑藥並不見得有效。同時,王莽的改制,也不是他個人創造的發明;因為早在西汉元帝時(公元前四八——三二年),贡禹就會建議「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无復以為弊……使百姓壹歸於農」;哀帝時(前六——一年),師丹針對着土地兼併所造成的嚴重危機,曾建議限田,他說:「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不過,由於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而促成的敵對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决不是用「改制」的辦法所能緩和的,所以,王莽的改制,註定了是必然要失敗的。  相似文献   

17.
论王莽改制     
本对王莽改制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失败的原因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莽的作秀     
王莽生在西汉末期,当时的朝廷重用外戚,王莽的姑姑王政君贵为皇后、而皇太后、而太皇太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况且这个王政君本身就比较腐败,导致王家几乎人人都骄奢淫逸,独王莽粗布陋衣,淡茶糙饭.<汉书·王莽传>、<资治通鉴>等都记载了王莽的"事迹".  相似文献   

19.
王莽的头戴皇冠与最终身首异处,除了深刻的政治因素及复杂的社会原因外,与其个人善于阿谀奉承、喜诌乐媚有直接关系。以献媚摄权,以喜诌身亡,这一历史教训,值得后人为诚。  相似文献   

20.
自汉武帝设州刺史制度,到王莽执政时期,曾两次改州刺史为州牧。这两次改动不但使州刺史的地位提高,即由原来的六百石小史--跃而与九卿三公平齐,且使州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监察机构变为一级行政机构。正是这个变化对东汉及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