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中国名字。是一位英籍华人女作家的笔名。她是一位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但是她却用了中国的笔名,仅从这一意义上,便可知道这位作家的中国情结了。她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情结。也就是因了她的这个中国情结,在她近半个多世纪的生涯里,她一直把中国当作她毕生关注的贴己事情,一生为之萦绕于怀,为之牵挂在心。  相似文献   

2.
她曾经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1948年来到中国,60年来,作为农业专家,她几乎一直都是在与奶牛打交道中。不过,这位见证过整个新中国政治寒暑的老人,却从来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因为吸引她的是“中国革命”,而非“中国”。  相似文献   

3.
吕梅 《湖北档案》2005,(7):47-47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知名作家和新闻记者,也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她生前经常说:“我一直忘不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是的,史沫特莱虽然是个美国人,但她是属于中国的。她亲自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斗争,并且用她生动的笔触向全世界介绍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史诗般的业迹。  相似文献   

4.
她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电视直播CALLIN节目;她在开播的第一年就和当时红遍全国的《实话实说》一起被评为中国电视十佳谈话节目。她,就是齐鲁电视台的《开讲天下》(原名《齐鲁开讲》)。  相似文献   

5.
张国文 《新闻天地》2011,(10):38-39
她是中国城市里最基层的居委会主任,她工作方式多样,有时撒泼打骂,有时耐心温柔,用尽手段替老百姓解忧。她认为,各级官员都给她面子,是因为她“绝对冲得上去”。她说:“我必须强势,因为我是人民。”  相似文献   

6.
韩托 《档案天地》2014,(6):20-22
正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她是天津"觉悟社"的创始人,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她才华横溢,胆略过人,却命运多舛,悲壮一生……少年壮志时代精英张若名,字砚庄,1902年2月23日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温仁村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她自幼聪明活泼,性格倔强。1910年,望女成凤的父母,送她到天津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张若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名闻遐迩的"重点学校"——"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7.
央视“赢在中国”:模仿创新的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赢在中国”制片人王利芬不认为娱乐是唯一吸引观众的元素。她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娱乐民族,因此,她要做一档吸引她这样的不爱看现在那些娱乐节目的人的节目,希望触动社会的神经。  相似文献   

8.
韦棣华(1861年8月22日-1931年5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巴达维亚城,父母均是英国后裔。她在家中七个兄妹中排行第四,青少年时代大多在家帮忙操持家务。1889-1899年,她担任巴达维亚城理奇蒙得纪念图书馆馆长。1899年12月,她来到中国。此后,除数次返美与访英之外,她几乎一直都在中国工作与生活。她不仅创办了思文学校八角亭图书室、文华公书林、文华图书科(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还极力推动美国归还庚款余额以发展中国图书馆等教育文化事业,并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中外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她为近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相似文献   

9.
清晨,她的身影准点守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直播间,她的声音准时出现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亲切朴实、具备亲和力是她的播音追求,庄重大气、富有穿透力是她的播音特色,充满情感、极具感染力是她的播音风格,刚柔并济、于有声处见功力是她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到达中国的北方1925年秋,在穿越西伯利亚的大铁路上,一列特快列车向东飞驰,车外大雨磅沱,车内又阴又冷,在一等包厢里坐着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正前往中国,实现她多年梦寐以求的“冒险”愿望。她这次中国之行,有着极为紧张繁忙的日程表,主要是做介绍苏联的讲演。在旅途中,她同一位苏联妇女攀谈起来,那个妇女的丈夫在蒙古,她本人也是在蒙古工  相似文献   

11.
她从史家胡同51号走出来,她是"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乔冠华的继女,陈凯歌的前妻",这辈子估计都不能摆脱这些标签。另一方面,她又是"博客红人、专栏作家、知名出版人、时尚教母",她,就是洪晃。男人上半截是修养家世、情感经历、博客、微博、时尚杂志、主打中国设计师的精品店……这些都是构建洪晃"发红"的元素。这位中国时尚界和出版界的名人,是个非常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她曾在  相似文献   

12.
郁青 《云南档案》2012,(12):20-22
<正>她,是美国传教士之女,几个月大时就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与中国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孩童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都与农民、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当之无愧的"大地之女";她,因撰写了被誉为"中国农民生活史诗"的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以及传教士父母的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等作品而  相似文献   

13.
巴尔舍夫斯基:老将出马贸易律师出身的查伦·巴尔舍夫斯基是近年来在中国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美国高官之一。中国人认识这位有着鹰钩鼻子的女人,是因为她近年来频频代表美国与中国过招。香港记者给她起了个极具中国味儿的名字“白茜芙”,而内地记者可能是觉得“巴尔合夫斯基”叫起来太拗口,干脆直呼她为“老巴”。今年49岁的老巴1992年受老友坎特之邀,出任美国贸易副代表,1996年升任贸易代表。尽管她兢兢业业,锋芒毕露,但由于她是律师而不是政客,克林顿似乎对她的政治经验总是放心不下。去年中美  相似文献   

14.
戴乃迭是现当代著名英籍翻译家,她热爱中国,也热爱自己的翻译事业。她以深厚的中国文化和语言造诣,独译或与丈夫合译了大量中国古今名著,向西方译介了大半个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增如 《传媒》2000,(9):25-26
丁玲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我曾有幸在她身边工作五年。回想她生前的音容笑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她的创新精神。《中国》是丁玲在八十岁这一年创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耗尽了丁玲晚年的心血,也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起舞到中国     
她28岁,她刚刚开始学习中国舞蹈。她是去年北京舞蹈学院招收的首届研究生之一,研究生中唯一的外国人。专业:编导。  相似文献   

17.
唐磊 《中国新闻周刊》2012,(48):102-103
提名理由她所从事的并非热门赛事,某种意义上讲,因为她,中国观众才知道了这个奥运会项目。她凭借天赋和努力,克服了先天的身体障碍,创造了又一项中国的奥运历史,而她赛场外的"国际范儿"也成为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标志。奥运夺金后,徐莉佳在混合区被外国媒体采访了两个小时,连湿衣服都来不及换下。"我之前就很幻想拿奥运会冠军,但我想全世界只要知道有个中国女孩拿了冠军就可以了,不要知道她是谁。"徐莉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还想过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在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多年来中国最有名的都是她的长城,而现在她的象征或许可以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门户,而且这个机遇之门已经打开  相似文献   

19.
彭波  王林  彭明榜 《传媒》1999,(6):14-17
回首建国50年来中国期刊发展史,由党政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主办的机关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机关刊在中国期刊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了机关刊在中国社会起着其他期刊难望项背的作用。 《中国青年》是中国所有机关刊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她地位崇高: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她历史悠久:到今年10月创刊76周年;她影响巨大: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曾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23日,是中国著名女记者浦熙修先生逝世33年的冥日。我之所以称她为先生者,是因为我看了《忆浦熙修》和《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两本书之后,得出结论:她近乎伟大,在中国新闻史上应有她的一页,她是一位卓越的人民新闻战士。浦熙修(1910——1970),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