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 《当代教育论坛》2006,(19):102-103
一、校园"人文景观"的德育效应及其多样性 (一)校园"人文景观"的德育效应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思想观念的形成、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高尚品德的形成,包括各类文化知识、技能,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获得,无一不受环境的影响.校园人与"人文景观"的朝夕相处,能够亲身体验、感受、陶冶情操,在不同意境的潜移默化中不断改造自身,不断地吸取和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形成良好的言行品德.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领导之下,由师生共同打造的一个富有浓烈文化气息的学习、成长空间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初中生身体、心灵的综合发展有着较大作用,对于他们品德的形成与强化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本文围绕“打造特色校园物质环境”“制定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创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以及“开展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四个方面研究了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所谓德育,就是通过向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人们一定品德的行为。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且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个体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承担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任更多地集中在校园。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德育?一般定义为:“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个人的思想、品德、善恶评价等的教育和培养活动。”①德育可通俗地说成对人的品德教育。”品德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界普遍感到“难搞”的问题,甚至有点谈虎色变。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又是十分夏杂而艰难的思想和行为统一的历程,德育的依据是什么?它是在什么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育人工程?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弄清的首要问题。如何进行德育?我们又该从德育的基本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本文将阐述的是:现代德育理论基础──道德需要;现代德育的基本理论──“品德的结论层…  相似文献   

6.
《天津教育》2014,(8):F0003-F0003
学校德育工作践行“为每个学生成功的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守“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这三个主题。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四大阵地”建设,即德育科研、优秀班集体创建、情感体验活动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促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策划寄语     
新德育课程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小学德育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了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真正实现了全面的综合。如果撇开这些理论表述而从教学内容来看,对一线教师来说,新德育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和地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照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色的德育模式,突破了(但不否定)“以美辅德”的传统认识,鲜明地提出了“以美立德”的主张。“立德”是指具有美的言行和养成美的品德。  相似文献   

9.
以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内涵与特征为逻辑起点,分析优质德育环境对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在于:激励学习与注重修养、规范言行与约束举止、情感陶冶与提高审美、心理建构与政治塑造,进而从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社会德育环境、营造幸福美满家庭环境、创建整洁校园物质环境、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形成和谐校园人际环境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和谐高职校园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檀传宝博士新作《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从如何发挥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确实提高德育实效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原理的几个基本命题──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从人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作为德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原理》将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多元化价值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学校德育却仍在按照一种所谓的理想模式在灌输德育理论,采取强调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或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说服式”和“管教式”的德育模式,由于它不重视品德内化过程,所以弊端多多,德育实效差。通过品德内化,就能较好地引起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新需要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的品德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孟子的品德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1)内外因统一的品德形成论。认为人有形成良好品德的内因,有为善的可能性,但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环境和环境。(2)充满主动和自觉精神的品德结构论。重视道德动机,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内因,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中起中介作用。(3)注重观察的品德鉴定论。主张从人的外貌、言论和在各种场合下的行为去观察,以了解人的品格。(4)因性育德、全方位切入的品德培养论。主张德育应顺应人的本性,应从品德的诸要素入手,全方位地培养人的品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艺术教育为突破1:3”作为办学特色,以“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奋斗目标,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全面提高学生品德素质为基本目标的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环境陶冶人,学校建成了多层次的德育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校依据新时期德育要求及学校实际,通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形成了以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工程”为德育主渠道、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育人工程”为德育创新手段、以实施“品德评价工程”为德育绿地、以实施“社区教育二五一工程”为德育合力的德育工作四大途径,有效整合优化了我校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是“课堂”德育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校园生活。要使学生在“校园课堂”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获得生命发展的营养,就必须多视角整体构建“校园课堂”。  相似文献   

16.
德育情境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原则,通过某些方式设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德育过程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时空条件,创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情境、教学情境和活动情境等,使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自主形成和发展品德。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德育的实质是“育德”。育的意思是“养”,养即涵养、熏陶、培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而良好的道德和品行的最终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在“德”的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作为小学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只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小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要注重区域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区域环境既包括学校环境和校外区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现实环境,也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等。学生的一切活动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区域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挖掘、利用区域德育资源,创设、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创建、开发网络德育平台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作为百年老校的龙华小学,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学校依托区域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学校区域德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原则,以“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胡锦涛的讲话为准则.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科德育目标为准绳,以课外教学活动为载体。发挥各个学科的功能.渗透和贯穿德育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囚此,我校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创没了校园环境,从而使校园成为一种潜在课程。并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滕,全面发展。因为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环境的教育是隐性的.其效应是长远的.对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