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钱春海 《软科学》2001,15(1):53-58
创新战略的选择与市场体制、资源状况、企业组织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西部企业存在的实际状况看,模仿创新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因为模仿创新可以减少创新产品的生存风险,节约投资,为弱势企业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而逐步占领市场,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所以,它应当成为西部企业创新战略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历程——追溯儒家伦理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石金涛 《科学学研究》2007,25(6):1192-1196
 文章从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思想的角度,对中国科技发展史进行了划分,即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古代,以模仿创新为导向的近代,以及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并存、并明确提倡自主创新的现代等三个阶段,并对中国科技发展史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模式变更原因进行伦理追溯。  相似文献   

3.
吴昌南 《科研管理》2014,35(1):66-72
在服务业中,多数产品或服务创新无专利保护,且几乎不存在模仿成本,当某一企业率先创新后,其他企业会纷纷模仿,因此创新激励不足。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创新成果被模仿企业即时模仿和滞后模仿两个层次研究了企业创新行为,得出在无产权保护条件下,如果创新成果的销售速度快于模仿者的模仿速度,有利于创新;模仿者进入模仿时间长,也有利于创新。  相似文献   

4.
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WTO框架中的《TRIPS》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显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所面临的困境 ,然后从模仿创新的本义出发 ,探讨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提出如何在知识产权框架中如何运作技术模仿创新  相似文献   

5.
刘岩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2):121-124,153
小微企业是刺激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主要部分,在此过程中它的模仿创新模式能否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根据模仿创新的起点将模仿创新模式划分为首次模仿创新和二次模仿创新,并给予定义,发现造成新创小微企业创新模式的起点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代价不同;再根据博弈理论,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模仿创新的起点选择进行探索,发现首次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首次模仿创新的起点到终点的潜在利润、二次模仿创新对首次模仿创新操作流程的支付费用是影响起点选择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依靠技术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呼声在国内产业界日渐高涨。技术创新是 企业将科研成果工程化、生产化与市场化来创造经济值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 通常有两类,即率先创新(自创)与模仿创新(模仿)。率先创新是一个企业 先于其它企业而首家将某一科研成果用于创造经济价值;模仿创新是企业学习 率先创新企业的经营行为,为市场提供适销产品,创造收益的过程与活动。企业普遍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确实是件好事,但一个偏向值得注意,即企业普遍重视率先创新,希望以自创新品独占某一市场;但忽视、轻视模仿创新。个个企业都想以新、奇、特取胜。…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仿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灿 《软科学》2002,16(6):91-93
模仿创新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快速培育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模仿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异同和关系入手,从企业能力进化、组合创新和组织学习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施模仿创新,快速培育企业核心能力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模仿创新一向被认为是后进企业追赶市场领先者的生存策略,由于模仿的不完全性,创新效果也大打折扣。最新研究发现,模仿的不完全性才是后进企业实现创新的源泉。对发展中国家的后进企业来说,不完全模仿创新不仅必要、可行,更是一种创新捷径。基于华为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表明,产品的性能模仿、设计模仿、营销模式模仿以及跨界移植模仿是后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创新模式。外部知识搜索是不完全模仿创新的基础,企业文化推动后进企业从不完全模仿到创新与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模仿不是创新,这已成定论。模仿对于创新的作用、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已有过不少肯定的论述。许传宝先生的这篇文章,独辟视角,从模仿与创新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体育运动教学中动作模仿之于创新的负面作用。我们认为,此文的可看之处,不光在于其观点新颖,论述充分,对革新体育运动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更在于文章所蕴含的余味,在于它能给广大热衷于发明的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吉利汽车从模仿到自主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亚  蒋瑶 《科研管理》2010,31(1):86-92
摘要:寻找企业创新路径、识别企业如何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对培育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有益。本文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工具,对浙江吉利汽车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R&D投入和组织学习能力提升,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研究,得出了吉利汽车不同发展阶段从模仿到自主的创新路径,这种独特的创新路径对其他致力于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骁  杨忠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32-37,94
对于技术落后的企业,其缩小与技术先进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努力往往是从模仿开始.随着差距的不断缩小,具有超凡学习能力的技术落后企业将经历从纯粹的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局部创新,直至自主创新的整个赶超过程.由于技术差距主要是企业间的知识差异造成的,因此获取知识,尤其是技术核心知识将是实现赶超目的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习是获取、利用以及扩散知识的主要手段.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从模仿到创新的各个阶段将有不同的知识学习的重点,这要求有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目标知识相适配以有效地获取、吸收和利用知识,同时企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迈进时,随着目标知识的变化,与之相适配的组织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2.
雷宏振  宋立森 《软科学》2011,25(4):14-18
鉴于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所具有的外溢性,同类文化企业更愿意集聚以共享外溢知识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可以从中微观层次来定义文化产业集群及其系统结构,分别对知识溢出方和接受方建立知识溢出与知识模仿生产模型,分析不同文化企业面对知识外溢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行为,验证集群内存在知识创新与模仿的螺旋式推进结构,解析持久的知识创新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目的是识别模仿行为的劣势,即模仿中的陷阱问题.本文选择5家案例企业,运用理论与实践、现状与问题的双重对比分析,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总结企业模仿的六大陷阱.陷阱包括:动因中,战略方向模糊;模仿路径中,偏重开发,忽视探索;信息来源中,只求显性知识,不究隐性知识;发生方式中,模仿目标缺乏战略匹配性;在实施过程中,多为单回路学习,缺乏双回路学习;模仿效果中,成功标准不明确.最后,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技术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学东  苗建军 《科技与管理》2010,12(2):108-110,125
应用技术经济理论和模仿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技术融合过程分析,探讨了技术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单个企业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优化原企业的技术结构,以致于同一产业内其它企业争相模仿,改变了整个产业的技术体系;与之同时,技术融合使得传统产业边界的模糊和消失,出现了产业融合,加速了竞争。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的演进:二次创新和组织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京京  吴晓波 《科学学研究》2008,26(6):1310-1315
 本研究运用二次创新理论,分析了在集群演进的过程中,其内部企业创新过程、学习模式及学习方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集群的形成、成长、成熟,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过程经历了由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到后二次创新的演变;学习模式由适应性学习、维护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进一步地,本研究指出了各学习模式所对应的学习方式,其中适应性学习以技术许可和干中学为主,维护性学习以顾客的反馈为主,发展性学习以反求工程为主,创造性学习以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和独立研发为主。  相似文献   

16.
谭建  王先甲 《软科学》2014,(3):110-113,118
通过微分方程建立广告媒介下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扩散动态模型,并运用向量场与相轨线图,分析了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具有替代性时它们之间竞争情形下的市场稳定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替代性的两类产品,在广告的作用下要么共存于市场,要么只有其中一类产品存在于市场,而这取决于双方的广告竞争力。同时也解释了在替代性产品市场竞争中,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往往采用模仿策略,在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则采取差异最大化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赵付春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79-1583
提出企业微创新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普遍涌现的创新思维,但目前理论分析十分缺乏。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和微创新实践,对"微创新"概念做出了界定,提出其具有渐进式、开放式、草根性和辅助性四个特征。在企业如何进行微创新管理方面,提出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需要关注雇佣观念、控制干预、创新支持、产权保护和创新平衡五个方面,使微创新成为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的组织部分。对小微企业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发展方向和被模仿的问题,提升微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802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otivating firms to innovate. However,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on the role of imitation have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One major gap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is that the empirical tests are based on samples consisting of only one industry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tudy uses a novel measur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proxied by quick citations by competitor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Using US patent data for the period 1977–2005, we find that there ar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industry-leve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the value of firm-level innov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sitive externalities from the interactions among firms dur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utweig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ree-riding concerns on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incentives to innovate up to a high degree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while free-riding concerns outweigh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when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is extremely high. The sector-by-secto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the quantity and market value of innovation are not very different across Pavitt secto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imitation between agglomerated and non-agglomerated industries suggest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 moderate level of imitatio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n excessive level of imit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for agglomerated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reating innovation clusters, such as Silicon Valle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henzhen City in China, and allowing different innovators to cooperate, imitate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uld be very effective in promot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However, an excessively high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is more detrimental for firms in innovation clusters because it lowers those firms’ incentives to innovate more radically.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企业类生命体的认识,企业演化过程是类似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过程,是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主义的综合演化过程。而企业演化的本质其实是技术创新的演进过程。在外部和内部动力要素的推动下,通过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或者自主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