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点。其晚年精神世界包括三个方面 :求真与守真 ,知人论世的观世态度 ,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古代传统与五四精神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阎庆生教授的《晚年孙犁研究》,以“晚年”为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细读把握孙犁核心精神,采用历史与逻辑并重的研究思路,情理交融、多学科方法全面解读,以其富有特色的独创性、学理性与浓郁别致的情采受到文学评论界普遍关注和好评。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态度也带给我们若干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5.
孙犁进入人生晚途最为鲜明的表征,莫过于晚年著述中流露出的精神返回意向和浓重的怀旧情绪.晚年孙犁的精神返乡之旅,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故人、故事的怀念与追忆,试图回到挥洒青春热情的抗战年代.在这三种不同向度的精神返乡之旅中,凸显出一个迥别于此前形象的晚年孙犁,其写作由此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从本解读入手,探讨晚年孙犁创作所蕴涵的化意味以及给予人们的启示。认为复出后的孙犁首先是从个人的记忆中搜寻美好的人性与人情,追觅革命的情怀和情操,进而观照现实,鞭策来。为了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晚年孙犁还走进历史的隧道,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探寻社会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此说是对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和批判。但是晚年孙犁的内心隐藏着深深的困惑、感伤和绝望;由于难于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坛时尚的急剧变化终于导致他愤然搁笔。晚年孙犁的被迫搁笔与他中年时的自觉边缘化截然不同,它反映了不同化价值观念的对立与碰撞,表明了现代中国人的某种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潜藏于孙犁内心深处基于对婚姻的不完满感,让他形成对女性美的独特观照和细腻感知,并以之作为精神的代偿。这种原初的不完满感和随后的婚姻挫折,以及随着年事渐高的身体衰老,最终形成了晚年孙犁那“大残破”的自我体认。这种残破意识在孙犁晚年著述中氤氲出无尽感伤,使其晚年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十年文革,孙犁心灵受到巨大的震荡。他开始怀疑以往的许多信念,又没有找到新的精神支柱,心里一片迷茫。早年的孙犁浪漫,有激情,写出风格清新明丽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深受好评。晚年的孙犁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小说了。其中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情的原因。晚年的孙犁杯弓蛇影,小心翼翼地在书中寻找精神的逃路。  相似文献   

9.
王颖 《考试周刊》2007,(47):119-12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刻画了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海明威早年比较悲观,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态度和观点在晚年改变了许多,《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正表现了这一点。通过刻画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展现他的乐观态度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可以探索出桑提亚哥超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3):76-80
孙犁不同人生时期的散文对物的把握也有不同,经历了从早期写物到晚年咏物的过程。早期孙犁在散文中将物作为抛砖引玉的手段,而后期孙犁在晚年创作的十本散文集中都存在对物独立的咏叹。物在孙犁的晚年成为他写作中重要的审美寄托。因此,通过将孙犁前后以物为题的散文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物的地位、物的内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把握物在孙犁晚年散文中的特点,更准确理解不同时期孙犁的散文创作心理和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1.
晚年孙犁愈加浓烈的故乡情结成为他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他以悲悯与忧患的情怀写出了故乡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复杂,表现出了对故乡眷恋又隔膜的复杂情感。晚年孙犁故乡情结形成的原因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和个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孙犁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然而,孙犁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尚未涉及或研究较薄弱的领域,如:“文革”后孙犁作品的研究,作家的本体研究(孙犁的心理,气质,人格研究,孙犁文化意识研究,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的文学个性及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孙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把孙犁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以1989年界,孙犁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注重孙犁风格的转变。后期注重作家本人思想及文论的个性精神。但都没有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孙犁晚年仍然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创作热情值得肯定。但是,他晚年的创作也有明显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他过分强调文艺创作的道德标准,对艺术形式的要求却重视不够。他片面推崇写实的精神,忽略了艺术的想象,使作品沦为生活平板的纪录。他一味倡导行文的朴实,忘记了文辞的经营和文学审美品质的打造,造成了文风的干枯、寡淡和单调。对孙犁本人不必苛责,从他的晚年创作中汲取一些教益似乎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晚年的孙犁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他所失去的并不是进取之心和呼唤之力,而只是更多地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以难得的“赤子之心”面对世界。无论是在逝去的世界中咀嚼人生,还是接续小说家散文的余脉,《乡里旧闻》的写作宗旨在于寻找自己的话语方式.以表现云淡风轻之后孙犁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6.
晚年孙犁愈加浓烈的故乡情结成为他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他以悲悯与忧患的情怀写出了故乡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复杂,表现出了对故乡眷恋又隔膜的复杂情感。晚年孙犁故乡情结形成的原因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和个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此时,他已然步入生命的晚途.文革经验、无以抗拒的生命衰老及其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晚年孙犁所有言说的内在规约.综观孙犁晚年的创作,"失望"与"愤激"是弥漫其间的两种主要情绪,分别对应着其文革经验和步入人生晚途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作家中,徐光耀第一个指出孙犁具有思想家的素质;强调孙犁一生自觉地师承鲁迅;论析了孙犁对美的追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注意到了孙犁晚年在个性与艺术格调上的变化。徐虽出于直觉思维,但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与艺术磨炼的坚实,故颇多"点睛"之笔。在论证中,披露了徐光耀先生本文作者未刊书信中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20.
孙犁文学具有美善相生的审美品格。这表现在他以善的伦理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美善合一文学世界的展示,以及与善相和谐的艺术特征上。孙犁审美品格的主体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同时融汇了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方法。审美品格是孙犁个人精神和人格的写照,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道路和文体选择。孙犁的审美品格与他生活的时代文化存在一定冲突,也因此未能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但它使孙犁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也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既超越了时代,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开放性发展的方法。孙犁的审美品格非常切合当前中国的文化要求,对中国文学具有充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