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世界万事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万物不是十全十美的。维拉斯的美虽然不是完整的美,但是她失去的还是给她带来预想不到的新的美的原因。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的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生活中的“美”的实现的确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去,也就有缺憾。但是请相信残缺的确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3.
王凤莲 《中学文科》2007,(9):138-138
米洛斯的维纳斯向我们展现了因失去双臂而拥有的美。人人都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缺憾就是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三篇课例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推动课改进入正确轨道所需要的。积极探索的人越多,冷静思考的人越多,坦诚相言、敢于思想交锋的人越多,就越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是非利弊,越有助于真正搞好课改。那些课例所显示的求新求变意识及其经验无疑是宝贵的,而存在的问题则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值得深思的。亲爱的读者朋友,下面三篇短文所持的意见您以为如何?我们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本栏目研讨,对发表的课例与评说,说出你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5.
6.
方克明 《语文知识》2003,(10):31-31
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作为自读课文编入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它的观点是: “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想象成这样,也可以想象成那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由于文章在表述上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因而显得有些深奥难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文章难点,把理论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说清楚。  相似文献   

7.
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以下简称《米》)选人高中课本第二册.大家对断臂女神缺憾美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细细品读《米》作,反复斟酌众人的解说、举证,发现了一些让人糊涂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姚炳辉 《学语文》2004,(2):12-12
一、语言上“虚实相济”作者开宗明义,亮出观点: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很坚决,很主观,不容分辩,大有强迫人接受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如此秀丽迷人”,全在于“某些东西”烘托;不错,“某些东西”是有两个定语限制,但寻思究竟,又恰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读完第二段,似乎有些着实。作者既感到这是“从特殊转向普遍”的“飞跃”,也认为这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其中“普遍”、“完整”无疑即“某些东西”,相对于它们的是…  相似文献   

9.
简洁为要     
读了1期“教例”其一、其二(非常规性特例),欣喜之余,不禁感到:两周研究,一个半小时演示,动用大量即使是发达地区也难以觅到的学习资源,广延到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等历史,艺术众多领域,这在特定学校恐怕也只能偶几为之。对中学教材和中学教学作繁复化深究广延,是否科学,是否现实?简洁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的最高追求(尤其是正常的中学语文教学)。我教《米洛斯的维纳斯》采用的是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简处理法。先让同学面对直观图像(媒体显示)找感觉,即引导他们在感受维纳斯(雕像)美的基础上,将视线集中到残缺…  相似文献   

10.
看了清冈卓行先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在此写点字谈谈自己的浅薄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杨芳迪 《学语文》2004,(11):20-21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然而,美又有绝对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12.
13.
如今,学校里时兴“推门听课”,即听课者事前不用打招呼,课前几分钟直接走进教室,往备用的座位上一坐,就可以听课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我听过的课中,有一堂《米洛斯的维纳斯》语文阅读教学课给我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14.
尹薇 《教育文汇》2003,(10):37-3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幅著名的石雕像,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文章中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对此感到遗憾,相反,认为它‘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我先布置了以下几个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余兴龙 《学语文》2002,(4):12-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相似文献   

1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一篇艺术随笔。初读觉得文字优雅,风格清新;再读就会被其处处闪耀哲学光辉的文字所吸引。这篇随笔,主要就是先通过断臂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美的遐想,从而来感悟其中某些形而上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说到词语的品味和锤炼,自然会先想到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它们常常让人品出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对名词的品味和锤炼则说得较少,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内容。名词表示事物,是事物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物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在一篇作品中,作者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名词,有时会不断更换名称。  相似文献   

19.
从小就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朦胧的美。那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回肠荡气般的美妙,是维纳斯断臂般的浮想,是意蕴悠远的诗韵……当了老师,就一直向往着把语文课演绎成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境,可当现实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美味需要恰当的火候,好戏更要角色定位准确。俗话说,“过犹不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前两个教例在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的同时,局部出现了“越位”。《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艺随笔作为课内自读篇目,训练的重点是“研究探讨并深入领会”阅读的迁移能力。由于高一学生一般欠缺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而且辩证法的有关哲学知识到高二政治课上才接触到,所以文本中一些“关键语句含义的准确把握”既是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这就要求教者补充相应的知识,提供外部语境,从而使学生结合内外语境,领会文章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