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尹光方鼎的定名问题和繁簋的铭文释读。尹光方鼎,有学者定名为逦鼎、各鼎。本文认为该器应定名为尹光鼎,句中"唯格"是一种表示时态的句式,大意为,尹光参加宴飨的时候。繁簋,"繁伐于伯"中,"于"可能是连词。为节省刻写空间,满足铭文谋篇布局的需要,使铭文更显美观,将"于■伯"后置于谓语动词后,"■伯"使用重文符号表示,既作前句连词"于■"的宾语,又作后句主语。"繁伐于■伯",大意为,繁与■伯征伐。  相似文献   

2.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词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通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缸、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 ”,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制的鼎和鬲,晋时“锅”用以借为“ ”,据佛经音义所载,至迟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唐时“锅”已有取“ ”而代之的趋势。鬲为古代南方言,镬亦为古方言,今方言中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用“鼎”,粤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广东)用“镬”,西南官自豪感、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也用“煲”,北方方言用“锅”,也有些地区“鼎”与“锅”或“镬”与“锅”并用,从方言对炊具的称呼亦可看到鼎、鬲、釜、镬、锅等词古今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鼎、贞古代是同一个字。鼎是本义,贞是引申义。鼎是象形字,后来字义引申、分化,另造了贞字。古代占卜又称为贞,贞、正同义,汉代经学家郑玄指出,"贞之为问,问于正者"。进入文明社会后,鼎演变为权力的象征,周代有九鼎。儒家认为,得鼎者得天命。  相似文献   

4.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用鼎制度就成为礼之核心,因为鼎不仅是当时社会礼仪之用器,还是沟通人神之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等级与权力之标志。九鼎在周代历史上为国朝之重器,产生于西周的列鼎制度,是集祀权、神权、政权于一体的象征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用鼎制度就成为礼之核心,因为鼎不仅是当时社会礼仪之用器,还是沟通人神之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等级与权力之标志。九鼎在周代历史上为国朝之重器,产生于西周的列鼎制度,是集祀权、神权、政权于一体的象征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一·孙益传》的"孙益"与卷四四七《忠义二·徐徽言传附孙昂》中所提及的"孙翊"实为一人。揆诸史料,凡以朱弁所作《奏状》或《忠义录》为史源的史料皆作"孙益"。而以《封氏纪年》、《金虏节要》等史料为史源者皆作"孙翊",且以杨存中《奏状》为史源的史料亦作"孙翊"。本文综合原始史料和逻辑关系,从史源的角度,厘清讹误,认为当以作"孙翊"者为正。  相似文献   

8.
试论鼎三足的喻象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代开始鼎以铜制取代陶制,由日常炊具变为礼器.从此,鼎之为器,含物象之法,其用途较之与新石器时代发明的当初发生了质的变化.与铸于鼎面的动物图案的神秘巫术意义同样,鼎三足也被赋予了重要的喻象意义.进入西周后神运万物的原始宗教趋于理性化、世俗化,阴阳学说从自然的客观变化中考察天地万物之运行规律,形成了人参与天地,建立起一套类通天地的人间秩序,滋生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思想,从而为鼎三足为"三公"的喻象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Guo]攸比鼎是西周后期一件重要彝器。其铭文内容反映了西周后期有关法律、土地的一些情况,为研究西周后期法制、土地关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鼎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器具,其发明和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陶制鼎,商周时期,大量青铜鼎的出现更是把鼎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在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鼎文化。  相似文献   

11.
蔡成后 《生活教育》2014,(14):120-121
人们常用"心理咨询师是消极情绪的垃圾桶"来描述心理咨询师这一较新的职业角色,这种比喻值得商榷。在咨询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容纳(contain)的能力,但是仅仅容纳还远远不够,在容纳和抱持(hold on)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需要将来访者提供的倾诉"原材料"协助来访者进行"加工"转化。那么,如若非要为咨询师寻找一个譬喻的话,我认为中国古代的"鼎"或许可以作此象征。  相似文献   

12.
徐山 《天中学刊》2003,18(3):60-60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王弼注:“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否,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将在纳新,施鼎以出秽,得妾以为子,故无咎也。”孔颖达疏:“妾者,侧媵,非正室也。施之于人,正室虽亡,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则母以子贵,以之继室,则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因其颠而出之,则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刊载了黄彪老师的文章《司母戊鼎实乃后母戊鼎》,认为“司母戊鼎”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是“后母戊鼎”。  相似文献   

14.
陶圣建 《历史学习》2005,(10):32-33
高中新课标教材在讲到宗法制度时,提到了鼎或簋,本文对鼎、簋和钟鼎文作一知识性介绍,并指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一处错误。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  相似文献   

15.
日用炊器,是反映考古学文化性质和研究先秦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的西陵峡居民创造了发达的釜鼎文化。夏商时期,西陵峡东、西两系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特征鲜明的早期巴文化,即罐、釜文化。西周中期以后,西陵峡地区楚民族文化是以鬲、鼎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鬲)攸比鼎是西周后期一件重要彝器,其铭文内容反映了西周后期有关法律、土地的一些情况,为研究西用后期法制、土地关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近代绘画大师,教育家丰子凯先生也曾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个足,鼎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至善、达美."二位先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阐述人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孙行者     
正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考学生,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上联"孙"为姓,"行"动词,"者"虚词,又巧妙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上联双重相嵌,实乃高难度之出句。下联对之也确实不易,"胡"姓,"适"动词,"之"虚词,同是人名又音韵相对。  相似文献   

19.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20.
舀鼎是闻名中外的西周巨器.此鼎出土的时期与地层未得明确,传说清人毕沅在陕西最初购得此器.①清代许多学者对舀鼎曾作过详略不等的评论与考释.建国以来,多数学者推崇郭沫若同志考释舀鼎,论者认为"郭老在鼎中发现西周存在奴隶制的证据."有的论者用很多篇页对舀鼎作综合研究.亦沿袭郭老考释舀鼎的基本观点.认为铭文记载,"公开买卖奴隶人口,必是当时还实行着奴隶制度的."②近几年,有的学者对舀鼎铭文再推敲而另立新说,不同意郭老认为西周有奴隶"买卖,五个奴隶价格为匹马束丝".提出舀鼎所载的"五夫"是"农奴的甿,"他们是"曶(舀)属下?在'野'的禄田中耕作的甿".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