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雒彩凤 《天津教育》2020,(28):119-12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传统小学语文阅读,以教师的主观讲述替代了学生个性化体验,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很难走进文本、把握文本意旨、感受文本思想情感。学生的阅读处于肤浅层次,语文核心素养很难得到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提出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促膝谈心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3.
4.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师生们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奇思妙想如泉涌。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师生共同感慨:“这节课怎么过得这么快?”这种现象不是别的,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状态。状态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是人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时才有的一种精神形态。状态更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生成性的精神资源。没有状态,其他的资源就会像蕴藏着丰富的金矿一样,虽然存在,却是沉睡着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一种情感与认知融合的个性化心智活动。阅读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积极展开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诸多情感因素,多层次多角度地渗透,可使情感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整体优化。下面试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谈谈做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什么是体验,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亲身经历,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但这一解释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体验活动。我们认为,所谓体验,应当是指主体通过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这种亲历不仅包括实践层面上的亲历,即亲身经历,而且包括心理层面上的亲历,即亲心经历。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多倾听他们对课本理解的意见,而不应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判定课文"确切"意思,让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一、关注学生思维,感受学生所"悟"课堂是焕发师生活力的开放场所,它不应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更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体验。换句话说,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教师只有认真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尽情碰撞,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如在教《小珊迪》一课,体会小珊迪生存境遇时,教师播放了一段多媒体课件后:师: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生:小珊迪在那么寒冷的天气里只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买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11.
陈伟达 《师道》2005,(10):22-22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于是,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在于呼唤教育向“以人为本”复归。要想真正领悟新课标这一理念的美丽,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他们的快乐、苦闷、欲望和困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学生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体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从而去接纳、引导、扶持和欣赏他们。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构建"动态生成",进行二度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通过有效构建"动态生成",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新课程的理念追求情感的课堂:心灵交汇,情感交流,让书中的情感化为自已的情感;追求感悟的课堂:整体感悟,细处摄神,以人性统领工具性:追求对话的课堂:教师、学生、本乃至环境都成为课程资源而被充分利用,思想在共同期待的话题中流动,资源得到了互补共享。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要通过语言字所反映的生活画面的实践、体验,唤起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5.
毛朋华  黄蓉 《云南教育》2005,(13):16-16
《放小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写“我”放飞一只小鸟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画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鸟儿,走近人物,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感受情境,感悟情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多重对话的实践过程。作为其中“物”的因素,文本意义既有其确定性又有其生成性。在生成性语文课堂中,立足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阅读需要,文本意义便可能呈动态生成。笔者认为文本意义可以在体验中生成。  相似文献   

17.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过去强调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19.
现代教学论认为,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换句话说,生戍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生命,让每个个性生命在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凭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载体,可是在现实的语学习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肢解本、曲解本、窄化本、冷落本的现象。这让我又一次忆起全国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白杨》一课中对“高大挺秀”的解读与把握。他以为“高”就是高大,而“挺”就是直立,这里的高、大、挺本身就是白杨的外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