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阳海 《初中生》2006,(5):52-54
[心灵贴士] 姓名:张亚慧 性别:女 所在学校: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性格:神经质的那种 兴趣:写作、听歌 喜爱的作家:鲁迅 喜爱的作品:<变色龙> 人生格言:快乐至上 发表作品:诗歌<看海><寻找>分别在<读写天地><作文导报>上发表,小小说<阿帅的"为什么">在<长江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风大炽,文人以清谈相尚.作为"三玄"之一的庄子,自然成为魏晋文人的精神家园.东晋诗人兼书法家王羲之自然也会受到这股"玄风"的吹拂,在他的<兰亭集诗>中就有"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的诗句,这明显是化用了庄子<天地>中的"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的成句.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4.
抄本的矮化     
刘阳 《语文新圃》2007,(12):24-25
<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版"北师大<红楼梦>抄本研究又有新进展"这一话题颇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去一家著名搜索引擎欣欣然输入"手抄<红楼梦>"五个字.……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第25课是<明天,我们毕业>,文中有一句:"一到这个时候,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这句中"喜爱的天地"后面用了逗号,笔者颇感不妥,应该改用冒号.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解读"觉解"来认识"天地境界",并探索"天地境界"对当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狼烟"别解     
狼烟:狼粪之烟,设防地区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相传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唐温庭筠<遐水谣>:"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乾."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四寄太原庐司空十三韵>:"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相似文献   

8.
央视百家讲坛上,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可以看出她对天地之理和人情世故的了然. 古语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观众看来,于丹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大多数时候,她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生活中的她甚至略显一些"傻"态.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于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想] 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说:"原始人类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夸父逐日>作为一则创世神话,亦是如此.所以,本设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学生时刻意识到这是一则神话,所讲故事并非真实,但故事背后所体现的远古先民创作神话的精神动力是真实而具体的.  相似文献   

13.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4.
张同江,男,生于1963年9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学历. 系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唐山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唐山市教育局中心教研组兼职教研员. 被聘为<学习报>特约编辑,<学习方法报>数学版版面主持教师、<数理天地>,<中学生数学>通讯员,<读书时报-数学专刊>特约作者,<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特约编辑. 在<数学通报>、<数理天地>、<中学生数学>、<数学大世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编、合编论著多部.  相似文献   

15.
杞人忧天     
<列子·天瑞>有这样一个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说,有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塌,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寝食不安.这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出典.  相似文献   

16.
<正>在阿拉伯数字中,"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素问·三部九侯论》中也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意思是:天地自然之数,开始于一,而结束于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常以数字"九"极言其多其重。如称天之高为九天,天空的最高处为九霄;地之  相似文献   

17.
老师,您好!     
时下中国文化界,有着引人关注的湖北期刊现象:月发行量逾百万份的期刊,多达6种.湖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小学生天地>就是月发行量逾百万的期刊之一.办<小学生天地>这本刊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她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启迪孩子们的智慧,能给无数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这个价值是不能用金钱和一组简单的数字来衡量的.这是<小学生天地>这本刊物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19.
芥子纳须弥     
<正>佛曰:芥子纳须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的事物,"须弥"即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的东西。人如芥子。如此微弱的身躯,即使是拥有又高又壮好身材的姚明,在天地宇宙之间,也只是随着星流的  相似文献   

20.
另一个自己     
<正>有光就有暗,有高就有低,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正如中国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也。"可见"阴阳"很早就是天地运作的规律与模式。而"人"作为这天地最杰出的产物,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阴阳"的规律。人们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与性格: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生来懦弱,有的人向来大胆。在很多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