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士俊 《考试周刊》2010,(3):212-213
20世纪初的清末中国正面临普遍的边疆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介入使边疆的离心力大增。原来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消极的管理已不能应对日益加剧的边疆危机。有识之士纷纷建言呼吁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陈赞鹏的《治藏条陈》就应对西藏危机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在论及西藏的教育问题时,陈赞鹏明确提出教育对于国家认同的作用应优于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边疆一直是我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近十年来,西南边疆艾滋病疫情发展蔓延显现出的公共卫生危机,必须予以高度警觉。从西南边疆艾滋病疫情发展的特殊实际出发,创新公共卫生社会管理、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是化解边疆艾滋病公共卫生危机的重要路径,亦是防控艾滋病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从17世纪40年代开始,沙俄开始逐步进入黑龙江流域,加剧清朝东北地区的边疆危机,而此后发生的索伦部首领根特木尔逋逃事件加剧了清政府对这一地区形势的担忧,在与沙俄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就根特木尔一事与之交涉,并最终通过《尼布楚条约》将逃人问题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而根特木尔一事也对清政府的东北边疆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朝大修桂柳运河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扩展,是一个重要而系统的边疆建设工程.清政府之所以要增强桂柳运河的运输能力,政治军事方面是为了有效遏制反清力量、平定西南少数民族起义和帮助周边国家制止内乱,安定边境;经济方面是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经济开发,促进民族交往和市场繁荣.  相似文献   

5.
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清政府为了应对东北边疆的危机,开始实行移民以充实边疆的政策。但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实施力度不大,在黑龙江尤为如此,采取的是局部开禁政策,而且在开禁的过程中,在政策、法规方面对旗人多有照顾,试图使京旗在呼兰屯垦,以期达到解决旗人生计兼顾实边之双重效果,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国难日深,沙俄不断蚕食中国东北,边疆危机与日愈重,为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新政",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新式教育也随之兴起,所属的蒙古四旗在这场教育改革中身受洗礼,本文探讨了蒙古族新式教育兴起的背景、发展历程、办学状况及其特征,阐明了新式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及固守边疆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同光之交,英国欲扩大在华利益,藉口"马嘉理案"与清政府进行交涉,并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云南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一系列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李鸿章本着"力保和局""俾免决裂"的指导思想参与其中,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翻译梅辉立等人进行反复交涉,淋漓尽致的演绎着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给法国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从而打乱了法国侵占全部越南的日程表,有力地捍卫了祖国的西南边疆。关于刘永福黑旗军取得辉煌战绩的原因,过去一些论著过份强调清政府对刘永福黑旗军抗法的破坏作用,讳言清政府对刘永福黑旗军的保全和支持政策。其实,清政府对刘永福黑旗军的这种保全和支持政策,正是黑旗军战胜强敌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清政府和黑旗军本来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却形成了抗法联合民族阵线。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值得人们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包含了明朝对国家基本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疆域观。明朝国家基本认识以明初"中国"一词演进为含括我国历代王朝疆域范围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通称,在此基础上肯定元朝是多民族统一国家正统的延续,认为元朝继承历代王朝发展形成了"中国封疆",在此疆域内各民族活动的区域均是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部分。明初的国家疆域观在治理西南边疆和正确处置麓川势力扩张引发西南边疆危机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践,从而实现了西南边疆较长时间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兴,是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与国家危局的结果。国家大后方战略的调整、国民政府和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内迁,促成了中国高校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临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促成了边疆研究格局的极大改观,使西南研究逐步取得了与西北研究可以等量齐观的地位。这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与认识民国时期的政学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1.
元朝的宣慰司创设于蒙元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内地向边疆的演化过程,在元代中后期突出分布于西南边疆。元朝西南边疆宣慰司是边疆军政管控机构,其长官宣慰使均兼都元帅或管军万户等军事职衔,负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招讨和管控,形成了符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特点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并在西南边疆承担着军事镇戍、屯田、保障交通和疆域开拓重任,为元代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东北边疆危机加深,清政府认识到了移民实边的重要性,黑龙江地区逐渐解禁,移民促进了黑龙江地区土地开发和农业的发展,加速了黑龙江地区农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对日战争大后方,曾对西南边疆进行全面开发。政府各部门、教科文组织和众多的民众团体都跻身边疆建设,一度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浪。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战时边民教育作为当时开发边疆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特点。无论从了解基督教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分析国民党战时边疆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开发边疆的历史经验的角度,都有必要对战时教会兴办边民教育的历史加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染指、干涉,加剧了西北边疆的混乱与纷争,民族分裂势力引发的边疆危机开始显现并扩散。清政府坚持军事平叛与外交谈判、经济开发三者相辅相成的对策,并以新疆建省,以巡抚制取代军府制,有效化解了危机,确保了在晚清70余年时间内,西北边疆未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其根本原因,在于自清初以来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刻,深入人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产生强烈的内聚力,而边疆的动乱违背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损害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必然会遭到大多数民众的排斥与唾弃。  相似文献   

15.
边疆教育指民国时期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抗战时期,广大内迁高校师生投身边疆教育调查研究,积极从事西南边疆教育建设,直接促进了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政府面临的一场严重社会危机。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国家危机防御机制已濒临崩溃,最高统治阶级缺乏治国才略,导致在危机出现以后,其决策和反应机制严重失控,政府职能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清政府对这场社会危机的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南端,与珠海特区紧紧相连。整个地区面积16.92平方公里,由澳门半岛、函仔岛,路环岛三个部分组成。 1557年葡萄牙占据了澳门,鸦片战争期间,葡萄牙趁清政府无力招架之机,于1849年赶走清驻澳门官员并提出永久割让澳门的要求,遭到中方拒绝。1887年葡萄牙又一次乘中国边疆危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取得了澳门管理权。但澳门主权一直属于中国,中葡之间在澳门问题上不存在主权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以后的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改变了炮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边疆地区移民人口的大量迁入,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实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促进了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使国家控制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发展边境经济,维护边疆安全,促进边疆职业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地处西南边疆的某校高职高专学生为例,通过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试图挖掘他们的学习特点,进而为窥见整个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