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桑”图像是古老的艺术母题之一,学术界对于“采桑”图像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文学艺术、考古等方面,而对于“采桑”图像流变少有涉及。通过对殷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采桑”图像的梳理和分析,认为“采桑”图像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两汉时期骤然增多,且发生重要的意义转变,就观念形态来说与汉代的大一统政治和礼教规范有关,就艺术形态而言,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采桑”图像基础上的继承与转变。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语告”语义场内主要成员包括“告”、“谓”、“语”,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员格局不变,但“告”和“语”的句法格式发生较大变化,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语”和“谓”先后消亡,最终形成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动词“告”独自承担语告表达功能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有下列三种不同意见: 一、认为“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同民主革命阶段的三大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二、认为“恢复时期”是社会矛盾的转化时期,没有矛盾的主次之分。有的同志还认为:从全国范围说,一九五一年底“三反”“五反”以前,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一九五一年底“三反”、“五反”开始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4.
“兴民权”、“广民智”、“育人才”──戊戍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初探陈始强过去史学界对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兴民汉”与“广民智”、“育人才”的整体联系。本文认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梁启超的“兴民权”、“广民智”、...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1 2月 1 4- 1 6日 ,“中古时期社会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讨论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与会者约 6 0余人 ,除主办单位外 ,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教授主持 ,京沪两地研究中古史的学者济济一堂 ,围绕着“中古时期的礼法”、“中古时期的文化”、“中古时期的政治结构”、“中古时期的中外交流与民族问题”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 5位学者就各自正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已出现“与”字句表被动的用例,的来源及发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未见“与”代。但由于资料所限,此期并不能清晰勾勒出“与”字句表被动字被动句的用例。“与”字被动句真正意义上的产生是在唐  相似文献   

7.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 ,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 ,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 ,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 ,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 ,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 ,“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的北部地区吴强属吴,楚盛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尴尬.汉设“豫章郡”,一步到位奠定了“江西省”.两晋南朝的“江州”,唐、宋时期的“江南西道(路)”,元、明、清时代的“江西”,使得“江”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江西的代称,这也是江西经济文化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的时期,一度与两浙、浙江并称“江浙”.清代康熙六年,明朝的“南直隶”、清初的“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浙江持续为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区,并称“江浙”;江西则从“江浙”中淡出,无奈与曾经落后于己、后又超越自己的湖广组合为“江楚”.晚清,内敛的“赣”取代开放的“江”,成为江西简称.这既是江西“符号”的变化,也是江西经济文化地位的“身份”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形态不断演变,技术对全球教育的演进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个划时代报告为分析框架,提取每个报告背后的技术背景,发现大众传媒时代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与“四个学会”、智能时代与“全球治理”,以及危机时代与“社会契约”之间的“技术—教育”理念发展的内在关系。在当代教育演进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捕捉技术转变契机,经历了技术变革教育与全球发展融合的四个时期,分别是追赶时期,从“视听教育”到“电化教育”的全民学习;紧跟时期,从“电化教育”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同步时期,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的高质量发展;共创时期,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重塑。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演进之路,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动态影响的过程。技术变革教育的中国历程,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奇迹”与前苏联“经济大崩溃”,“亚洲奇迹”与“亚洲金融风暴”,“美元霸权”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些看似不同的经济现象背后反映的共同规律对后危机时期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如何练好“内功”提供了前车之鉴,而全球性金融危机预示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又对后危机时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借助“外力”提供了契机。既要遵循共同规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利用改革契机,争取公平环境,这是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做好的“对内”、“对外”两门功课。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中国近代教育家对西方教学论态度的变化,近代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包括五个时期:“观风期”(1840-1861)、“尝试期”(1862-1900)、“教授法时期”(1901-1918)、“教学法时期”(1919-1936)、“民族化改造期”(1937-1949).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近代教育家不断地探索教学理论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儿”缀的形成与发展,历经唐朝、两宋,到元明清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独立成音节的后缀演变为不能独立成音节的几化。本文根据刘坚编著的《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及各时期代表作进行封闭性研究,把“儿”缀在近代各时期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儿”缀在发展中的语法功能及语用特点。本文根据实例分析验证了王力的说法,即“儿”作为后缀出现于唐朝,各时期发展又各具特点:要注意先秦典籍中“儿”字不被认为是词尾,两汉时期“儿”开始用于人名,一直传到后代;隋唐时期“儿”字已完全虚化;两宋时期“儿”缓广泛用于各类名词性成分后,有多种新用法;明清时期“儿”缀在形容词重叠的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14.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经历了“双证融通”时期、多元融合时期和综合育人创新时期。不同时期的“岗课赛证”有不同的内涵、外延、特征、功能与价值。其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引领;坚持校企合作,完善工作机制;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等方面。新时期“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已呈现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女性人格范型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女学的兴起与深入发展,女性人格范型经历了从戊戌时期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到辛亥时期的“女国民教育”,再到五四时期的“超贤妻良母主义”等一系列转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现了不同时期精英分子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及先进女性自身的精神觉醒与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曹琼晓 《文教资料》2010,(28):93-94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造形理论与人物画的实践.其中主要通过探讨顾恺之绘画及其“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理论,谢赫“六法”之“应物象形”与“气韵生动”的辩证关系及其人物画创作等问题,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造形理论的统一性及传承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模式研究具有“类”与“形”的区分。西方社会学界从类型的基点出发来着力于研究社会转型模式的异同,形成了诸如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全球化理论及风险理论等各种观点。其理论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经典理论时期、实证研究时期、理论转向时期和理论中兴时期。本土学者将“形”研究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特指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型研究,即主要指中国、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社会转型模式研究。相对于“类型”与“形态”的宏观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中心主旨是发现和研究三种转型模式之间在性质与特征上的同与异,并探寻产生此异同的原因,即追寻研究模式差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新”教育与“旧”教育讨论,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与“五四”时期新教育的提倡一样,都是对教育发展历史中“本性迷失过程”的一种扭转,有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20.
舒畅 《成才之路》2023,(18):1-4
“十四五”时期,广大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文化育人建设,对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的环境形势、“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的主要方法与具体举措、“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四方面,对“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