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有《离骚》(节选)一文,其中有几个注解值得商榷。1“.摄提贞于孟陬兮”注解将“摄提”注为“星名,指寅年”,不准确。这里使用了太岁纪年法,古人根据岁星(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来纪年,木星大体是十二年绕天一周,由于它是由西向东运行,与十二辰①  相似文献   

2.
高中课本中的《离骚》节选,我已执教三遍了,集教后之心得,对于《离骚》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求教于语文界之同仁及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4.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教版节选了《离骚》的第三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理解为“人民生活”。而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民生”课文注释理解为“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却将“长太息以掩涕兮  相似文献   

5.
[定位 ]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本单元诗歌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从编辑意图看 ,本单元教学除了应把握古体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外 ,还应从侧面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切入 ]1 .走近屈原 ,走进《离骚》预习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学生对屈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 ,但更详细、更深入的知识就匮乏了。因此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 ,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 ,进入《离骚》的美妙意…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离骚》中一些语段的划分、字词的释义、文意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必要加以辨正。一、女嬃墨、灵氛两语段划分的辨正。首先,女嬃“申申”、“詈予”之言只有“鲧婞直以亡身”等四句,其下六句应为诗人由女嬃“詈予”而欲“就重华而陈词”之心理变化过程;其次,灵氛述卜四句、释卜四句,以下十句则为诗人因灵氛占卜而萌生“远逝”之念但犹豫、矛盾之心理。二、“民”字释义的辨正。《离骚》六处“民”皆为“人”之意,不能释为“人民”、“百姓”。三、第二部分“追求美政理想”的辨正。《离骚》第二部分乃通过幻想形式写诗人欲向楚王陈词辩白而不得,根本不是向美人求婚,即不是追求美政理想。四、第三部分“远逝”释义的辨正。诗人“远逝”准备离开的并非楚国,而是郢都。  相似文献   

7.
《师说》一文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后标注了句号,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隋树森等编辑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也是这样作标点,而朱东润编辑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在"不耻相师"后用了逗号.根据文章内容及相关论著,此处用";"更符合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8.
教材新选《离骚》,值得肯定。但对诗中词句的注释尚有不足之处,兹举三例为证。  相似文献   

9.
《庄子》语言纵恣浪漫、奇幻玄妙、形象生动、风格多样,极具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深受历代读者喜爱,许多绝妙好辞和精彩片段被不断提炼、组合、凝固、引申,逐渐演化成后来的成语,《庄子》遂成为500多条汉语成语的源头。由于多种原因,源自《庄子》的成语也存在被人误解误用的现象。我们仅对其中的三例进行辨析和补正。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的太祖叫伯庸。正当寅年的正月,我在庚寅那一天降生。  相似文献   

12.
李良策 《湖南教育》2003,(20):32-32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雁荡山》一文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文章对雁荡山的名称由来与地形成因进行了探讨。该文所述几成定论,但笔者对《雁荡山》的两个观点存疑。 第一,沈括对雁荡山的名称由来记述前后矛盾。沈括一方面说“雁荡”之名不见于“自古图牒”,认为“雁荡”之名缘于宋代祥符年间,因建造玉清宫,进山砍伐木材,“始见  相似文献   

13.
妈夸靶几《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材注:“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今按,课文节选凡十三节,提示云:“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此说当本于戴震《屈原赋注》:前七节“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流俗”;后六节“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通篇文意不涉及人民。林云铭《楚辞灯》“可怜这些人民,征戍则危其身,赋敛则夺其财,谋生多少艰难”云云,多是增字为释,强作解人。因此,“民生”解为“人民生活”实…  相似文献   

14.
《离骚》篇名自汉以降便颇多异义,各家之说虽亦有可通,然终无定论。余读是书,久惑于“离骚”之义,引为憾事。本欲就众说考之,于此二字详加考订。以期明辨其义。  相似文献   

15.
林海 《语文学习》2010,(6):48-49
粤教版高中语文《〈离骚〉节选》“摄提贞于孟陬兮”.课文注“摄提是干支纪年法中寅年的别称”。此说不妥。“摄提”当是“星岁纪年法”的一种名称。因为此句事关屈原生年之推算,又是教科书,影响甚巨,故参考海内方家之见,以资辨正。  相似文献   

16.
《离骚》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抒情长诗 ,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集中体现了屈原“内美”和“外美”的统一论的美学观点 ,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 ;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思想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的《离骚》,有一个难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书下的注释是:“(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个注释有如下的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说法,作"人生"理解。到底哪种理解更符合原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文着重从《离骚》标题含义及创作动力,节选部分内容及行文逻辑、全诗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这段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激励人们在逆境之中挣扎求索,自强不息。一般理解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全章中心论点,围绕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中有先秦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该文幻想奇丽、情感激越、词藻华美,它不仅是中国浪漫抒情文学的开山之作,而且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崇高志向、完美人格也是对青少年学子心灵的洗礼,这种洗礼是通过一个个色彩缤纷、美轮美奂的意象完成的。然而,由于文章年代久远,文字生僻,特别是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深入领会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