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丹麦博士生教育历史悠久,但现代学位系统的建立相对较晚。本文论述了丹麦博士生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丹麦博士生教育的三大特点:小而精的教育模式,对博士生的资助金额高,重视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丹麦博士生教育对中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
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是指在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博士生教育发展程度和趋势的状态。研究提出了表征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发展规模、发展条件和社会贡献,并构建了“五度十级”国际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模型。选取世界上博士生教育规模最大且影响力最大的十五个国家,以注册博士生数、每百万人口注册博士生数、高校教师数、R&D经费数、世界一流大学数、世界顶尖博士培养人数、近五年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以及近五年每百万人口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八个指标编制了国际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中国要在世界博士生教育发展格局中取得更大成就,既要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又要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国际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的建立对呈现并监测全球博士生教育发展状态、推动我国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内涵主要涉及课程学习、科研实践以及学术成果和学位论文等层面;而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主要涉及博士生教育创新、博士生教育质量反债和博士生指导教师等因素。以提高质量内涵为目标,以增强监控机制为手段,加强对博士生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和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巴西博士生教育的历史,分析了巴西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具体包括培养博士生机构的种类、评价和认证、资金问题、博士生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博士生教育阶段的考试和监督、博士学位授予的数量及其分布等,最后分析了当前巴西博士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科学评价博士生教育质量对于引导和推动博士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输入质量评价、事业性机构参与的输出质量评价、学生主体视角的过程质量评价及多元主体介入的发展质量评价。基于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沿革的梳理,提出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启示:一是提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回应不同主体对于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诉求;二是关注毕业博士群体,从毕业博士视角反思博士生教育状况;三是构建科学可行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衡量博士生教育质量;四是适当公开相关评价标准和数据信息,切实发挥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以杜威教育价值思想为指导,以博士当事人为评价主体,考察分析博士生教育对博士职业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结果发现:博士对博士生教育价值的认可度较高,而且相较于非学术职业博士,学术职业博士对博士生教育价值的认可度更高;博士生教育经历、职业发展状况显著影响博士对博士生教育价值的评价。因此,发展博士生教育应探寻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以为不同职业选择作好准备,助力博士生专业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以国内外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调查为文本,首先对博士生教育变化的背景进行反思;其次,从博士生教育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即多样化博士生教育项目的视角,分析了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从评价方法、内容和利益相关者三方面阐释了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博士生教育开始于1857年,随后虽然经历若干低谷,但总体上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印度博士生教育的历史,分析了印度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具体包括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授予博士学位的程序、对博士生的资助、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分布情况,最后总结了"-5前印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博士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得博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教育质量问题愈发严峻。博士生教育质量体现在博士生的学业成就上,而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影响因素并揭示相互之间的关联无疑可以帮助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本研究基于契合理论,扩展了博士生环境契合度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更为细致的博士生教育契合度多维框架,包括博士生环境契合度、学生职业契合度和博士生文化契合度三个维度。该分析框架呈现了博士生教育契合度与博士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联,对于完善博士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40年间,中国的博士生教育疾行了西方国家花费一个多世纪走过的历程,成为博士学位产出的大国。博士生教育主要关注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锤炼,是我国走向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进而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一环。通过概述我国实施博士生教育40年的发展状况,分析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缘由、瓶颈和突破方向,并列举当前可以付诸实施的四项改革举措,通过重塑博士生教育体系,促进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育专业化,特别是数学教育博士专业化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博士专业的核心内容应由数学、研究、教育3部分组成.数学教育界一致认为数学教育博士专业应设置教育理论、教学和教师教育、科技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学大纲、评估等教育课程.数学教育博士专业的核心内容的改革应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中美两国博士生教育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从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和就业等角度分别探讨了近年来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增长速度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生师比和硕博比等博士培养支撑条件,讨论了我国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博士生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导师的指导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关于博士生导师指导情况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国际比较,从博士生的角度,阐述了导师指导频率这一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提高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流失率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其严格的淘汰制度。但流失和淘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的博士生淘汰率要远低于其流失率。淘汰制度仅是导致高流失率的一个因素,经济资助、制度与文化、个体因素等都是导致高流失率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博士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社会对博士教育质量产生了广泛质疑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和完善博士生教育的淘汰机制和退出机制,形成崇尚竞争、注重质量的博士生教育文化,以达到提升博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实践证明:淘汰机制的引入必然可以促进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国内博士生教育仍维系着近乎"零淘汰"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生态平衡的应然法则,依托风险管理与评估的应然判断,质量观视阈下的应然价值和教育理念回归的应然指向等四个方面的应然考量,意在全面论证引入博士生教育淘汰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As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has grown dramatically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and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significant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global doctoral education landscape. However,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 lack of bo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of generic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docto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underlying value systems. This may not only hamper the research on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affect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this study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y identifying the complex value systems underlying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a qualitative study mainly based on interview data and complemented by documentary data. The interview involves 135 participants, including 45 university academic leaders, 33 doctoral supervisors and 56 doctoral students from 17 research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one government policy-maker. We found that the context of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multiple logics of state, profession, family, market and corporation. The special constellation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has shaped the current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as a state-led model but meanwhile incorporating family characteristics, market orientation and regulated academic autonomy.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norms and global marketization trends, and has also been shaped by China’s socio-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strong state regu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study paves the way for developing a nove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s in other contexts and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博士教育是在借鉴欧美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欧美模式相比,是“形似而神不似”。为探究个中原因,利用比较教育的方法,对中国博士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剖析,结果发现:迅猛的规模扩张、相对短促的修业年限、师承一人的导师指导方式、以考试成绩作取舍的考录制度、与科研脱节的课程学习、缺乏创新的学位论文写作等都与欧美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理念偏离了博士教育的宗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学术内外劳动力市场的联动变化引发了博士就业的多样化,博士生教育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论文分析了关中等部分经舍组织成员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和就业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养规模和就业变化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未来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的联合培养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政策领域的巴斯德象限模型为解释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向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从巴斯德象限模型的视角出发,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推动的高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博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等实践开展及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出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体系的象限模型,并据此分析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体系的核心向度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