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教文汇》2012,(28):F0004-F0004
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854—1915年),因免疫学和血清疗法方面的研究,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尔利希1854年3月14日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斯特雷林一户显赫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医生,他从小立志学医。24岁时,埃尔利希获得布雷斯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就职于柏林慈善医院,从事白细胞染色工作。1882年,埃尔利希被推荐为科赫教授的助手,开始研究肺结核的病因和可能的治疗方法。1887年,埃尔利希染上轻度的肺结核病,被迫前往埃及修养。回到德国后,埃尔利希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进行对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教文汇》2014,(6):F0004-F0004
约翰尼斯·安德鲁·C·菲比格(丹麦,1867~1926年),因发现线虫癌,于l92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菲比格,l867年4月23日出生于丹麦西尔克堡。他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在科赫和贝林指导下学习细菌学;后转入哥本哈根大学,于1890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1941年4月希特勒发动的侵南战争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1940年法西斯德国取得西线战争的胜利后,迫不及待地制订了进攻苏联的计划。作为侵苏战争的外交准备,同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日本签订了三  相似文献   

4.
《科教文汇》2014,(8):F0004-F0004
正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1883-1970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瓦尔堡生于德国弗莱堡,父亲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13岁那年,由于父亲被柏林大学聘为物理学教授,瓦尔堡一家迁往柏林,他也随之进人柏林大学,师从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科教文汇》2014,(2):F0004-F0004
正约翰尼斯·安德鲁·G·菲比格(丹麦,1867-1926年),因发现线虫癌,于192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菲比格,1867年4月23日出生于丹麦西尔克堡。他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在科赫和贝林指导下学习细菌学;后转入哥本哈根大学,于1890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菲比格被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所聘,1895年又获该院校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起历任该院病理解剖学教授、病理解剖研究院院长。1926年被任命为哥本哈根大学校长。1902年,菲比格在观察患胃癌老鼠时,发现鼠胃中存在着寄  相似文献   

6.
1959年便以长篇小说《铁皮鼓》而蜚声文坛,20年后又因电影《铁皮鼓》获得奥斯卡奖而名噪一时的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1927~),终于获得了199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7.
赵元益(1840-1902)自1865年起在江南制造局附设译馆翻译西书。毕业笔述和翻译西书十余种,以西医书为主,计有《儒门医学》,《内科理法前后编》,《西药大成》,《西药大成补编》,《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法律医学》, 《济急法》,《水师保身法》,另有一些与军事和科技有关的译著,赵元益还曾随清末大臣薛福成于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三年多,其间曾奉命向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学习 ,赵元益向科赫学习一事,亦可见我国医学早期接触和吸收外来医学史实之一班。  相似文献   

8.
《科教文汇》2013,(16):F0004-F0004
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德国,1872—1942年),因发现植物色素和叶绿素的化学结构,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9.
《科教文汇》2014,(4):F0004-F0004
正阿道夫·奥托·温道斯(德国,1876-1959年),德国有机化学家,因发现甾类化合物及其与维生素关系,于192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温道斯1876年12月25日生于柏林,1897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00年获弗莱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职。在弗歇尔的影响下,温道斯又到柏林大学随弗歇尔学习化学。1901年至1915年,温道斯先后任职于德国弗莱堡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1915年后受聘于格廷根大学直至离休。1959年6月9日,温道斯病逝于格廷根。  相似文献   

10.
《科教文汇》2012,(32):F0004-F0004
弗里德里希·奥斯特瓦尔德(德国,1853—1932年),因提出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原理及氨的催化氧化,于19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1.
《科教文汇》2013,(18):F0004-F0004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858—1947年),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2.
《科教文汇》2014,(20):F0004-F0004
汉斯·非舍尔(德国,1881—1945年),因在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索性质及结构方面的杰出成就,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3.
《科教文汇》2014,(24):F0004-F0004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1883—1970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4.
《科教文汇》2012,(24):F0004-F0004
爱德华·布赫纳(德国,1860—1917年),因发现非细胞发酵法,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5.
《科教文汇》2014,(3):F0004-F0004
正赫瑞奇·奥托·维兰德(1877~1957),德国有机化学家,因发现胆汁酸及其化学结构,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维兰德1877年6月4日出生于德国普福尔茨海姆,从小聪明好学,对数理化等学科尤感兴趣。1895年,维兰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柏林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到斯图加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深造,1901年获慕尼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01年至1950年,维兰德先后任职于慕尼黑大学、慕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14,(23):F0004-F0004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国,1884-1949年),因发展高压合成技术,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14,(22):F0004-F0004
卡尔·波斯(德国,1874—1940年),因实现高压合成技术,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8.
《科教文汇》2013,(19):F0004-F0004
弗里茨·哈伯(德国,1868—1934年),因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9.
《科教文汇》2013,(6):F0004-F0004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858-1947年),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出生于法国基尔。他从小就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9岁时随父亲到慕尼黑,进入了慕尼黑著名的麦克西米兰文科中学,一名为弥勒的教师首次激励了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兴趣。尽管他各科成绩均属优等,但最终放弃了音  相似文献   

20.
《科教文汇》2014,(5):F0004-F0004
正阿瑟·哈登(英国,1865-1940年),因在糖类发酵及发酵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登,1865年10月12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82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885年毕业后赴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后返回曼彻斯特大学任教。1897年任职于英国化学家预防医学研究所,1912年后,任职于伦敦大学直至1930年退休。大学毕业后,哈登被保荐到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德国当时在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大学都声名远播。导师看他太年轻,将他分派到初级研究班,研究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