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永龙 《家长》2014,(Z1):42-43
正对于孩子确认性的提问,要给予正面的肯定回答,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拥抱孩子;当孩子向你说什么的时候,要放下手中所做的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老师:您好!我和先生正在办理离婚手续,我们有一个6岁的男孩。我知道我们夫妻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给孩子造成伤害。实际上在我们半年前分居时,孩子就出现了轻度抑郁,经常无意识地叹气。我想只要尽量让他开心起来就好了,可是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后来我带他去医院看了中医,听从医生建议吃了  相似文献   

2.
在离婚的人群中,有不少人认为离婚是大人的事,与孩子关系不大,然而,这种想法导致的结果恰恰是忽视了孩子的感觉,给孩子造成各种伤害。孩子易表现为抑郁寡欢、心事重重,容易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的偏差。离异父母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呢?  相似文献   

3.
《少年儿童研究》2010,(7):56-57
我的小孩今年已经14岁了,他父亲刚去世一年多。我丈夫活着时经常酗酒,酒醉后总打人,给小孩留下了许多负面影响。现在虽然孩子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安定、安全的环境中,但是他经常做恶梦,心里还是会害怕。怎样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还来得及吗?  相似文献   

4.
刘霞 《生活教育》2012,(9):84-87
清明小长假期间,应邀至扬州参加一班主任论坛。午间休息的时候,几位老师和我聊到了他们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离异家庭孩子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的怪诞行为。  相似文献   

5.
离异家庭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心理的"疾风怒涛"和父母关系变化的双重压力,如果父母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他们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单亲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家庭离异的影响要有更多的关注。可以学习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保护孩子免受父母离异的伤害,这样孩子就不会被卷入父母的冲突中,更不会认为自己应该为父母的问题负责。  相似文献   

6.
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向他们解释事实远比闭口不谈好,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总有很多的不如意,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乖,不够好。也许他们会担心和害怕,可是只要你的大手牵着他的小手,他们就会超乎你想象地勇敢起来。  相似文献   

7.
《父母必读》2011,(12):120-121
我儿子1岁9个月,最近发现好像特别缺乏安全感,一出门就要抱;看到稍微打扮得奇怪一点的陌生人,比如戴了帽子、口罩都害怕得往我怀里钻,在电梯里面有陌生人进来也会往我身上爬;去商场里看见塑料模特都吓得不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教育理念,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海老师: 我孩子今年小学就快毕业了,我很担心他软弱的性格,上中学以后会被同学欺负。他平时做事畏首畏尾的,缺乏独立性,什么都要依赖父母,什么都要父母指点,这样下去,以后是不是很窝囊?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3,(12):56-56
九月底,光明老师应邀去安徽宁国为三百余位家长做家庭教育讲座,现场的互动中,光明老师回答了十余个问题,仍然有不少没来得及解答。今天在这说说吧。有家长说:“我在家看着他写(作业),他就写,我一离开,他就不写了,就玩。”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有证据表明,不幸福的婚姻实际上会比离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困难和伤害。如何减轻离婚带给孩子的痛苦?而作为孩子,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走进了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的心里,去领悟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2.
对于儿童来说,灾后心理疏导最重要的是什么?作为儿童的亲人或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相似文献   

13.
离异家庭的孩子是高职教育管理中的特殊群体,总结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归纳出针对这些心理特点的调整策略.加强沟通,给孩子们以正确的关爱和激励,并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孩子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使其回归健康成长之路,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是解决我校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俞群 《家庭教育》2009,(9):10-11
当婚姻走到了尽头,夫妻可以选择离婚,孩子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面对:或跟随其中的一方,或被留在老人身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妈妈或者爸爸离自己而去,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的生活变化。孩子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害怕,继而是愤怒、生气,最后是无助和抑郁。很多孩子可能出现行为反常。有一项调查发现,父母离异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碰就痛的伤口”。  相似文献   

15.
《家长》2012,(1):5-5
果果9岁时,父母离婚。此后,她就一直住在学校附近的寄宿班。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她则自己到寄宿班,和那里的阿姨住在一起。果果的父母的关系很僵,离婚后,有关孩子的成长等问题,双方均通过亲戚沟通,这让果果左右为难。果果的父母曾对果果说,爸爸、妈妈两边你随便选,想要在哪儿都可以。可果果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果果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网友。  相似文献   

16.
正5月1日晚马老师:网名怎么改了?"快乐的豆豆"挺好听的。下雨的心:快乐不起来。马老师:为什么?下雨的心:他们(指父母)都不要我了。马老师:怎么会呢?他们都很爱你。下雨的心:那他们为什么还要离婚?难道是我不够听话吗?马老师:别难过了。父母离异不是你的错,你不必为此有什么想法。父母既然感情上不和,过不到一块,选择离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2007,(3):40-40
朝阳老师: 您好!春节时我家孩子强强在院子里玩他爸爸新买的玩具车,这时邻居家的小朋友娜娜看见了,好奇地冲过来想和强强一起玩。强强见了,一把抱起小汽车,生怕被抢去似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19.
王睿是初二学生,在他4岁那年,父母离异,他一直与外公外婆生活。他的父母在离婚后很少与孩子联系。一次,不知哪个同学搞恶作剧,以王睿的名字订了麦当劳的外卖。当时,王睿正在图书馆借书,与此事毫无关系。班主任只好自己掏钱付了餐费,几位在场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零花钱来帮忙,被老师谢绝了。事后老师告诉了王睿此事,希望他能理解同学的慷慨解囊之心,对同学们乐于解围的行为表示一下赞叹和感谢。但王睿一脸漠然,不言不语,既不赞同也不感谢。王睿无动于衷的行为让老师感到担心和忧虑。  相似文献   

20.
王丽燕 《家庭教育》2004,(12B):32-32
在一次幼儿园中班数学课上,老师一再地问冬冬:“2 5等于几啊?”见冬冬没反应,老师就启发他:“家里有2个苹果,来了客人不够吃,又买了5个苹果,家里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啊?”冬冬却只顾自己东摸摸,西看看,注意力就是不能集中。在一旁观看的妈妈也说:“这孩子,在家也是这样,我教他识字,他从来不能好好坐着听几分钟,不是环顾左右、嬉皮笑脸,忙着跟我打岔,就是干脆不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