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生活紧张的节奏和残酷的竞争要求人们对身处的环境有高度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的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我们认为,社会适应性包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沟通理解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本课题组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适应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果,探索出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此套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考察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沟通理解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所谓社会适应性 ,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也就是说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 ,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和引导 ,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 ,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坚持高校德育的“双适应” ,是为了实现德育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体人格完善的双重使命 ,二者缺一…  相似文献   

3.
心理社会适应性,又称心理适应能力或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度。它与人的智力有关,但更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它反映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困难、紧急、令人害怕或危险的情况时,仍能泰然处之,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原有能力,甚至超常发挥。而那些适应性差的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如考试、比赛、上台发言、重要活动等,就容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表现失常。了解自己的心理社会适应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择业意识和面对竞争的心理准备,但同时也存在着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职业适应水平偏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使之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和全面化;以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为依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适应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有两种不同的适应观:适应社会需要价值取向和适应个体需要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和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存在诸多局限性,表现在高校自身专业的缺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会导致“无效供给”现象,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有失教育的公正性,以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应走向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个性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个性化的表征主要有:高校内部管理的个性化,个性化的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6.
一、调研目的社会适应,主要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参照美国智障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简称AAMR)有关适应行为的定义,以及我国著名特教专家韦小满关于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的范畴,结合随班就读教育实际,本调研中的社会适应主要包括:生活适应、沟通与交往、艺术与休闲、健康与安全等方面内容。社会适应课程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可以解释为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生活实践中,按照城市人的方式和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调适和模塑的行为选择过程,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中国西部农民工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一些特点。西部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既包含中国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共性问题,又包含西部地区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洁 《教学与管理》2009,(10):154-155
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和个体发展取向。其中,环境适应取向是指个体在处理事务和应对环境变化时的表现,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处理事情的过程行为上;人际适应取向是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对群体之问各种关系把握和处理的特征表现,主要特征集中在人际关系上;个体发展取向主要是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个体本身的调整和适应性改变的特征表现,主要特征表现在个体的适应性变化和提高发展方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且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9.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足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同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班幼儿刚入园,习惯了家庭生活的他们,要学会适应群体生活、学会与同伴交往与相处、提高交往等能力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着事事随心所欲、不懂遵守区域规则、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等社会适应性的问题。怎样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小班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呢?主要通过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培养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的相互作用,提高小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当前高师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可知:与非高师毕业生比较,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更适应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适应能力,但创新能力较差,取得突出成就的较少。因此,高师院校应在坚持师范性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应注重适应性从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狭义的职业教育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注重学生的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职业流变的需要。通过对职业教育个体发展提出整体性的要求和加强基础学力的培育,以及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手段,发展学生跨职业能力,即适应性从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问题和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毕业生职场发展的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现存的问题,指出了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适应职业转变的三大能力,阐述了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引起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加强情商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分为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提升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有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心理咨询等。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是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识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和职业人际适应四个维度对近五年来在江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获奖之后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以技能大赛优秀选手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的对策是:优化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外环境;构建大赛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通过技能大赛形成积极健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资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适应是弱智儿童成长发展的基本形式和趋势。适应力决定了弱智儿童真实生活的水平与质量。本文以新的适应观“适应是弱智儿童与环境双方的改变、调适”为主导 ,论及弱智儿童适应过程、特点。明晰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诊断 ,适应性养成教育的思路。启发对障碍、对环境建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6,(7C):86-87
心理适应能力,又称心理适应性,指的是个体得种特征互相配合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在碰到各种紧急、复杂、令人恐惧或危险的事物时,仍能安然处之,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出自己原有的能力和水平。而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人,一旦遭遇到自己先前未经历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现况,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该研究运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吉林省某高校878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研究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本科生特殊群体;是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和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建立从社会、高校、到大学生特殊群体自身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社会适应能力也会提高。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需面对季节气候的变化,如寒冷温热、大风暴雨、电闪雷击等,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必须承受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只有灭绝淘汰。因此要加强人类自身的适应能力,而体育活动和锻炼,是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