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成功运用叠字手法的佳句.<诗经>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大量使用叠字以及双声、叠韵,已十分成熟."古诗十九首"的叠字运用很有古朴自然的特点,唐代时出现的近体诗,由于格律上的限制,叠字的使用不如以前频繁,而宋词叠字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到元曲,由于格律渐宽,叠字艺术又回到了它的源生地,表现更直露.叠字艺术对古代诗词的表情达意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叠字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法,运用叠字艺术进行诗词创作是古代诗词作家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章对古代诗词中叠字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叠字艺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自然妥帖地运用叠字艺术,以增强诗词艺术感染力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4.
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叠字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运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9,15(3):94-95
从诗歌欣赏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名家译例,汉诗叠字英译可遵循如下几种基本思路:以叠字译叠字;以头韵词译叠字;以腹韵词译叠字;以音似词译叠字 相似文献
5.
论述汉语叠字的特点及修辞功能,从互文性角度分析诗词中的叠字英译的可行性及翻译策略.互文理论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视为双向互动,引入对创作主体的关注,这对于诗词叠字的翻译具有启示作用,译者应当以读者的接受和原文叠字修辞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为关注的焦点,根据原作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使译文同时具有作者与译者的声音,迎合读者的需求,尊重翻译各主体,达到三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6.
7.
试论元散曲的叠字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叠字是汉语修辞方法,文学作品中运用叠字,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渲染气氛、增强旋律美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元散曲中九种叠字艺术,分析了最典型的叠字作品和曲作家,并指出了散曲运用叠字的艺术特征是量多而雅俗适宜,追求形式美而不离“本色”,求“奇巧”而不露雕镂之痕。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特别注重字词的锤炼,一首诗决不愿重复同一个字,认为一首诗出现同一个字是败笔,刘勰就曾说过“同字相犯”(《文心雕龙》)。但有的诗偏偏重复使用了同一个字或几个字,而且还偏偏用得很好,从而形成了两种独特的用字艺术:“同字”与“叠字”。 相似文献
9.
韩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2):45-46
模糊艺术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对古代诗词作品中运用模糊词语、模糊修辞表情达意,以及运用模糊艺术创造意境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恰当运用模糊艺术以提高作品表现力、感染力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
叠字是由形、音、义均相同的汉字重叠使用构成的,有广义、狭义之分。在自《诗经》开始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词中大量使用,大多数情况是文章中的部分语句使用叠字,但也有句句使用的,甚至有作品完全由叠字构成。叠字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而且增强了诗歌的修辞美.使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更为生动细腻。 相似文献
11.
大量使用叠音词是《国风》的一大语言艺术特色,其艺术功能可以从拟声绘形、人物形象刻画、抒发情感、音乐韵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些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创作进行梳理和研究,揭示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对古典诗词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3.
廖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92-94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最佳表现手段,而文化是服装的灵魂。在服装设计中,只有用艺术的眼光看服装,才能透过服装看到艺术,也才能运用创意思维得到新鲜的艺术美感,才能拓展设计思路,创造出具有丰富思想与艺术内涵的优秀服装作品。 相似文献
14.
从字形上看,"袖"与"舞"是形似而神往的。中国古时的袖子是"长且大"的。"长袖"是民族审美的需要,"长袖"有助于舞蹈情感的体现。故而,"长袖善舞"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曹洞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2):104-106
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的艺术观,不少人认为他强调的是“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这一看法过于简单,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从苏轼对吴道子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并不反对形似,我们对苏轼的画论加以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不求形似”,是要画家作画时象诗人作诗一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描写对象本身,要有艺术联想和想像力,绘画中的主观表现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直接在所描写对象的身上寄托更丰富的意蕴,让读者“得之于象外”,取得诗一般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18.
裴萱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6)
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走向何方?艺术是否会终结?这是现在争议很大,也是影片《立春》所带给我们的问题。现今艺术在商业、工业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影响下有"沦落"的嫌疑,但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文章以影片的感性赏析为立足点,同时运用理性的高度与理论的支撑对《立春》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曾金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4):60-65
"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即广义艺术,是指包括狭义艺术在内的在教育教学中能给教育对象美的感受和陶冶,对教育对象的身心能产生积极和谐发展的影响,能提高个体和群体组织的工作效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文章从"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和"艺术"定位对学校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曹春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5):16-20
明清诗歌传到朝鲜后,受到热切关注,文人们以各种形式对其展开了褒贬不一的批评.这些批评有如下重要价值:一、对考证明清诗歌的东传时间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二、反映了明清诗歌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盛况;三、是中国诗评的丰富和补充;四、对研究当时时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以及补允地方志有宝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