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冬菱不快乐。总是愁眉锁目,一张脸,因为那皱着的眉头,像是一张被弄皱了一小块的宣纸一样。我想她一定是有什么心结。同学晓雨说:"哪有什么心结啊,她就是坏脾  相似文献   

2.
阮籍是魏晋玄学人士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但魏晋乱世并未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在政治上,他处于一种失意状态。他企图用醉酒昏酣来摆脱这种生存困境,但终究无法解脱。强烈的孤独感、紧迫的时间感、命运的无常感又使他处于个体的生存困境之中。他想通过游仙、隐逸的方式来解脱,但最终还是失败。他的82首咏怀诗表现的正是他在生存困境中所产生的生命忧患感。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一生三千多首诗赋中记录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并折射出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人文思想现状。文章主要对白居易诗歌中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进行剖析,以对当里的社会现实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作为中唐诗人,具有中唐诗人特有的参与政治的高度热情,其人生也因此备加坎坷:既有家世之痛,也有贬谪之苦,进而是老病蹉跎之叹。面对这些痛苦,他总能很好的超脱,达到人生的自足,这跟他达观的天性和崇高的人格有关,也与他作为博学之士的开阔视野有关。更重要的是,他把孤愤著书作为化解“愁沮”的力量,融合儒佛道的思想又让他很好地调整心境,最终铸就了“诗豪”的美名。  相似文献   

5.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6.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7.
西晋太康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在太康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寒门,却凭借一篇赋文名震京师;他驾车出游,却因相貌奇丑而遭到妇人们唾液的袭击;他自负才高,却白首不见招;他本想建功立业,最终却走向归隐.这就是被后来文人们所景仰的左思.文章拟从社会环境、作品和社会思潮等诸多角度,具体探讨左思复杂的人生历程中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忠芹 《教学随笔》2021,(9):20-21,25
鸳鸯,天生的奴才命儿,却不认命.她通文墨、善言辞.她忠诚稳重、胆大心细、聪慧解意、高洁自尊、清醒刚烈,她热爱自由,渴慕同心同意、相偕白首的爱情,当贾母撒手人寰,她希冀的一切美好幻灭,于是生无可恋,以自杀的形式走上解脱道.  相似文献   

9.
另一种解脱     
冷冷的月,透过窗飘散着一丝丝静谧。我独自坐在书海中,手里提着的笔迟迟不肯落下,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不禁涌起一股哀愁,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0.
以杨曾文先生校写的《六祖坛经》为考察文本,从精神解脱的角度,在解脱境界和解脱方法两个维度上对识心见性进行了阐述。在解脱境界上,着重从来去自如的逍遥境界和应无所而生其心的人生态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解脱方法上,厘清了惠能对神秀修行观的态度,阐述了惠能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其人其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值得我们永远追寻,永远铭记。通过对他不平凡一生遭遇的解读,从自譬自解,归根复命;事已心返,不妨熟歇;方外知交,借禅自娱;书史为乐,陶写伊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东坡先生应对人生挫折,自我解脱的生命范式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冬菱不快乐。总是愁眉锁目,一张脸,因为那皱着的眉头,像是一张被弄皱了一小块的宣纸一样。  相似文献   

13.
梁小炎 《文教资料》2007,(26):13-15
范成大的诗篇记录下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家破国危之痛,社会危机四伏之忧等。他对这些痛苦内容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干谒进取,寄情山水等。他的伟大,在于他以国家之痛为痛,为生民之苦而忧的崇高情怀;他的痛苦内容,正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有志之士的痛苦。而其中闪耀的仁爱、人性等又展现了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叔本华的代表之作,为我们解释世界本质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由艺术通达解脱之道是叔氏痛苦解脱的重要组成。人何以会痛苦,如何借助艺术解脱痛苦,这些能让人解脱的艺术的审美构成又是什么,上述三部分构成了叔氏艺术解脱的整体。叔本华通过艺术自失缓解人生困境,这是叔氏为解脱之道贡献的方便法门。  相似文献   

15.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对人生困境──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时、来自自我的情与欧的细致观察和具体描述,以“自然”为母体,提出解脱的方法──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逍遥”是庄子追求和憧憬的精神绝对自由境界,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脱之道,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节日     
  相似文献   

17.
五一节与凯尔特民族的五朔节和日耳曼民族的瓦尔普吉斯之夜有关联。这个节日是从11月1日算起,正好是半年:而11月1日也与北欧的异教和新异教的各种节日(如萨温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快乐的节日     
“国庆节到啦!国庆节到啦!”我高兴地欢呼着。早上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天井湖公园。 今天公园里的人真多呀!无论是叔叔阿姨,还是小朋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节日的公园也被装扮一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四处挂满了火红的灯笼,到处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公园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相似文献   

19.
诗人杨键被许多批评家视为佛教修行者,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强烈的对脱离肉体束缚达到灵魂解脱的渴望,对情爱和婚姻的种种怀疑和悲观。这与佛教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