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庚款留美始于1909年,庚款留学生在国家民族重重苦难与西方坚船利炮重击下走出国门,在求学中自觉完成自我建构。他们通过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不断提升国人形象;通过创建学术社团,参与美国社会活动,完成自我的社会角色建构。留美生将所学所获用来改造中国落后的一面,推进中国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发展,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潘光旦﹃标准清华留学生﹄吕文浩引言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以19、20世纪之交开始的留日和清末民初开始的留美最为重要。在留美大潮中,育才范围之广、成才质量之高,无出庚款留美之右者。庚款留美生有好几种。第一种是1909~1911年的第三届直接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留美高潮的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美国退还庚款,但也应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主因。在留美高潮的到来之前,民间和官方已通过各种途径重开派遣留美学生之路,这为留美高潮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庚款留学开始后,晚清政府所组织的三次留美学生选拔考试,亦反映出近代中国转型的基本情形。就总体而论,留美高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6,(3):31-34
民国时期,围绕着庚款退赔,教育界与北洋政府展开了实业亦或兴学的博弈;在国民政府确立"庚款筑路,孽息兴学"的方针后,高等教育界内部对于优先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还是私立高等教育又展开了教育近代化的选择权之争。民国私立高校积极争取庚款,并取得了相应资助。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强力支持、受庚款分配原则的限制以及"政治的或友谊的因素"的影响,私立高校谋求庚款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三次赴美留学热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百名幼童赴美留学,虽中途夭折,但为我国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20世纪初,美国退还庚款用于资送中国学生赴美和清华学堂的设立,引发了中国第二次留美热潮;国民政府时期,留美形势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呈现波浪式起伏的特征,抗战后的赴美洪流成为近代留美运动的最高峰。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科技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庚款留美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学术教育的发展。在求知海外的岁月中,这批学子接受了不同学术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志业理想。以胡适和吴宓留学时期的日记为基础,考察二人的留学生活,可知正是留学岁月中从师、取友以及本人的学术旨趣这三个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胡、吴二人日后的治学乃至人生。  相似文献   

7.
高梅 《文教资料》2013,(14):128-130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在这次留美计划中,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很具特色,他们留学前英语水平颇高,留学中重视学习理工科,归国后多任职于教育领域,对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批留美学生及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清华大学,是一所由美国退还的"庚款"所建立起来的一所大学。从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堂,直至最终的国立清华大学,清华人在不断的努力下,实现了由最初的留美预备学堂成长为独立的现代大学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清华大学自1909年到1928年间派遣"庚款留美学生"的情况,分析清华大学发展壮大并逐渐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自清华学堂而始,由庚款溢款创办而成新制留美预备学校,几经艰苦努力,逐渐回归国内教育体系并发展成为著名大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领域多有执牛耳的地位和极重要的贡献.抚今追昔,建校之初种种情状往往被人淡忘,可是庚款办学以及蕴于其中的中美关系和清华九十年的奋斗史天然的联系自然脉络不断.以清华学堂的建立和初期的运作为个案,考证庚款退款过程中的中美双方的互动,重点分析驻美公使梁诚的突出作用,并进而揭示这个重要事件对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英庚款留学生,从1933年到1947年共有9届193人,主要是派往英国留学,留学生涯进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庚款留英生一般都选择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其中,理工科庚款留英生人才济济,留学生涯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文科留英生也卓有成效,留学生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英庚款留学生学有专长,留学成绩斐然,奠定了归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环节。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经历了主动调整、“入世”后迅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服务国家战略三个阶段。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逐渐优化。但与留学生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存差距。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补齐短板,完善留学生服务配套措施、创新趋同化管理制度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建设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提出并论证将教育券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可能,认为教育券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提高学生福利,并提出教育券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留学生教育从谋求政治影响为主导转向了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时期,呈现出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流向地在保持集中的同时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留学生教育走向市场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在WTO规则下,作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形式的境外消费,留学生教育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应把握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化趋势,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服务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以优质的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参与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竞争,从而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其就业形势却不甚乐观。“毕业即是失业”,使这一问题成为时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政治未上轨道,经济凋敞,高等教育畸形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大学生本身素质欠缺等等。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高职教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正确分析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自我教育和外部教育,诚信教育和规范教育,校园阵地和网络社会阵地,高校管理和社会家庭协助相结合等措施,改进教育效果,培养高职学生诚信品质。  相似文献   

16.
高师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高师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我国高师教育在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努力做好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迫在眉睫,否则.将严重影响高师毕业生质量乃至基础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从国外引入的阶段,尚未将相关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校学生人数急增。高职学生缺乏相关媒介教育的经历,特别是在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面尚处自发阶段。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积极研究高职大学生网络媒介培养教育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石雷 《教育教学论坛》2020,(14):365-366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以及高职学生逐年增多,国家对于高职学生也越来越重视。新经济形势下,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深刻表明了我国党中央以及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思想,并给予资助育人高度的重视,此形势下构建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精准扶贫理念的“精准化”内涵出发,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现的构建做出深入探讨,为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同样反映了高等学校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规律.高等学校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这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兴办高等教育的根本.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发展的同时,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的全面需要,并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盘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对中国高等教育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乐章全面奏响。更直接地说,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并决心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一年,是中国全面启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年,是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试点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实施博士质量调查的一年,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恢复试点的一年,是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的一年,是国家规范管理民办高等教育资产的一年,是社会各界联合控制高校贷款风险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