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看下面三句:①以上所论世故,用“学问”概括有失偏颇,但世故之学,毕竟有大学问的。(2001年第3期《语文新圃·世故的学问》)②一番“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高论,把学历视成一张废纸,这是有失偏颇的。(2002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假文凭当然要打》)③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指挥棒”开始转向……》)以上三句中“有失偏颇”应当改为“失之偏颇”,或者改为“有失准确”。“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  相似文献   

2.
“有失……”和“失之……”讲的都是“失”,但却各表一义,决不可等量齐观。下录书证若干,逐一辨析,其理自明——①我国史书上记载的苏秦  相似文献   

3.
张定远认为。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语能力(包括作能力)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不可知”论,即作难以评估的说法:一种是“精确化”法,即实行完全的量化。在他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不太可取。(《作考级:社会质疑官方反对挡不住家长欢迎》,《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6日A6版)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生活中 ,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的说法 ,这个时候或许人们并未对这两种说法各自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表示怀疑。但是 ,我们一旦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使用 ,就会看到二者是矛盾的 ,似乎至少有一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因为同为优质缘何有“优价”与“价廉”之别 ?在此 ,我想对这两种情形各自存在的条件或者说形成的原因作些简要分析 ,并浅析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分析一下“优质优价”。概括地说 ,“优质优价”存在于两种条件之下或者说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优质”商品 (与同类普通商品相比…  相似文献   

5.
张定远认为,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包括作文能力)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不可知”论,即作文难以评估的说法;一种是“精确化”法,即实行完全的量化。在他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不太可取。(《作文考级:社会质疑官方反对挡不住家长欢迎》,《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6日A6版)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一种说法: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两组、四个字使用颠倒了,这四个字分别是“重”和“出”、“射”与“矮”,这、四个疑似用错的汉字真的错用了吗?  相似文献   

7.
“吃(饭)”在粤语内部并存“食”、“吃”两种说法,两种说法的来源尚不清楚。本拟运用多点粤方言材料的对比,结合古汉语有关材料的分析,以厘清粤语这两种说法的来源,证明地道的粤方言口语词当是“吃”。  相似文献   

8.
“ぁりがとぅごぃます”和“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した”是日语里最常用的表达谢意的说法。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细微差别,如何区分使用这两句话,问题就在于说话人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是对于什么所表达的感谢之情。  相似文献   

9.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成为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0.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更正     
裘永红 《学语文》2006,(6):46-46
“有失”和“失之”两个词语,虽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但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屡见于各类媒体。然而,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两个词被用错的情况俯拾即是。请看:  相似文献   

12.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3.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14.
苏轼《石钟山记》中“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南声”、“北音”,几十年来一般通行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现清越的声音;因为是“双石”,故可理解为一块在南面,一块在北面。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  相似文献   

15.
苏轼《石钟山记》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南声”、“北音”,几十年来一般通行着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出清越的声音,因是“双石”,故可理解为一块在南面,一块在北面。这两种说法,鄙见都不尽赞同。  相似文献   

16.
沈玉保 《学语文》2007,(3):48-48
当今,新事物、新现象浪潮般不断涌现,它们需要新词语或赋予旧词语以新的意义与之对应。人们在表现它们时,常常会注意采用新颖的形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近年来,影坛就很流行“×女郎”、“×男郎”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界,对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有多种说法,如领导权争夺说、新理论奠基说、工具利用说等。简单的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归因于某一种单一的理由都有失偏颇,不能真实反映毛泽东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历史必然性。从历史的考察来看,毛泽东当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各方面主客观条件具备下的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8.
“天后”、“天上圣母”称号溯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引证相关档案和文献史料,论述多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出版的许多妈祖研究著作,因袭“天后”之称源于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上圣母”之称源于道光十九年加封这一传统说法是错误的,两种称号实均源自民间,前一称号后来获得清朝廷认可,而后一称号则始终停留在民间的自发传播。  相似文献   

19.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20.
知行关系如何,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问题.就其历史发展而言,概括地讲,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知易行难”说,二是“知行相须”说,三是“知难行易”说.第一、三两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难易问题,第二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先后轻重问题。陆九渊“知之在先……行之在后”说,王守仁“知行合一”说,都可以归于这个问题中.除了孙中山“知难行易”说晚出于孙奇逢,姑不论及外,而其他两种说法,孙氏都有论述,而且讲得颇为详细,他既讲“知易行难”又道“知行相须”.他所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