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也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人定胜天”环境思想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的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评价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将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三大思想传统,即中国哲学传统、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融合而实现广义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而就狭义的中国哲学而言,在思想的视野里至少要通过融合新仁学、自由意志、社会实践等观念,实现自己的创新。全球化的时代早已经到来,“世界哲学”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世界哲学”恰恰要实现自己“求通”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实现人及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提出的。当前,“包容性增长”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思想认同和深度的实践践行.根本原因在于“包容性增长”之于中国三重境域的深度洽和。即中国故有的“包容性”文化支点、对宏观的世界性发展课题的现实反思、中国发展之于政治社会伦理价值的进一步诉求。总之,基于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现实考量,“包容性增长”在中国的境遇中有着历史的思想基点、现实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他的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民主教学思想及“仁者爱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对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三)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吸取了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总之,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中而形成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7.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康德的“完人”教育思想和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针对教育的现状而提出的。考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有助于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转化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战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确有值得重视的地方:出现了不少明确标榜“自由主义”立场的刊物;也不乏讨论“自由”及“自由主义”的专书出版。尤其重要的是,“自由主义”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也有所表现,而不惟只是部分知识分子醉心的理想。可以说,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自由主义是什么”,“自由主义往何处去”,到战后才引起各方热烈讨论。游离于此,要重建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史实,是难以想象的。将此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长程”予以审视,明显可以看出“中国自由主义”有了较为清晰的“思想图景”;而对中国自由主义的认知又陷入“正名”的诉求中,也表明中文世界阐述“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论儒家管理哲学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它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指导思想,诸如“以人为本”、“修己安人”、“和为贵”等思想对现代管理实践乃至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孔子及儒学以其正面形象再次展现世人面前。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人人喊打的反面教员”,而今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和“中华文化名片”,这种不可替代性,表明他的强大生命力。从国内民间发起的600余万儿童“读经”活动,到政府在海外迅速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重大举措,都预示着孔子及儒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世界一些知名国际媒体,多以孔子及其思想,或作封面,或作标题,到中国本土老板们不惜花费巨资、坐着飞机到北京听取孔子思想的教诲,表明孔子及其思想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从中国百姓对道德的强烈呼唤,到“以德治国”和“八荣八耻”相继问世,都在重新发现和开发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资源。总之,随着中国文化再次走向世界,2557岁的孔子也再一次更大空间的“周游列国”。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它的起落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而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孔子及其思想再次被关注,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否孔、批孔和倒孔,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过错,当代中华儿女将以中国有孔子而荣耀,为有儒学而自豪。 本文为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而作。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