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办学院学风建设应该解放思想、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有民办学院特色的工作理念,即"一本、二主、五性"理念,其内涵是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一本、二主、五性"理念有利于全面拓展和深化民办学院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201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  相似文献   

3.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通过产业学院的演进和发展,以遵循"以生为本、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创新"1+1+N"多元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需求对接、技术共享、信息互通、过程共管、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民主集中管理新模式.与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军企合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基于FANUC产业学院建设培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形成"政军行企校"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产业学院的建设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实现了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联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助力企业用人,推动学校建设,加速学生成长。文章提出建设产业学院的意义,同时以江苏省无锡市某学院为例,对五年制高职校本实践的建设与尝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在科研理念、服务路径、师资建设、管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发展策略。高职学校应在系统研判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以应用型科研为基础,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学院、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科技服务形式融合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聚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现代产业学院是在传统产业学院基础上的新发展,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载体和新模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助力高校提升工科建设水平,强化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改革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在新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力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已成为各类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应用型高校要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以软件工程专业改革为动力,通过建设软件项目实训课程并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全面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以此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制定具体的、可操作、可衡量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建设产业学院的必要保证。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应遵循激励为主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结果导向原则、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应分产业学院体系构建、考核因素确定、比重确定、考核确定四个步骤进行,主要考核因素为战略吻合度、资源共享度、过程融合度、成果认可度、社会贡献度、协同创新度六个方面,各因素的考核权重可根据产业学院建设的不同阶段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以三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思路为指导,积极开拓面向区域的学习支持服务。社会培训工作作为社区学院的办学重点,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日益增强。本文以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的社会培训工作专业化建设为对象,全面介绍并分析了社会培训专业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并以融合和共享两个主题词提出面向"十四五"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蓝俏媛 《广西教育》2022,(6):111-114
本文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批产业学院广西香米产业研究院为例,探索其从订单培养到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分析在专业群、产教平台等层面的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论述建立产业学院需要做好的工作以及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提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加快“四链”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优化专业学科体系、加大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在建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时,要坚持“双协同”目标驱动、“双贯通”协同人才培养、“双融合”教学手段创新等思路,以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0.
学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大力推进运城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教育富民"战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境内外联合办学之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学院成为"中西部一流,国内  相似文献   

11.
学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大力推进运城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教育富民"战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境内外联合办学之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学院成为"中西部一流,国内  相似文献   

12.
围绕华为鲲鹏数字生态人才培养、校企产教融合新模式等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与华为及其生态合作伙伴等企业共同建设鲲鹏数字产业学院,以国家级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为例,以"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依托,从协同人才培养、共建优质课程资源、打造"云中课堂"、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共同...  相似文献   

13.
学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大力推进运城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教育富民"战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境内外联合办学之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学院成为"中西部一流,国内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机制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院全面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力量源泉。本文结合学院党建工作实际,进行了系列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要求和专业建设的内部驱动因素出发,提出了以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并以两个成功的创新设计产业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产业学院的建设理念、模式、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从新时代美育背景出发,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为例,提出了一个目标、三项建设、三大探索的"133"党建工作理念,以此探寻美育与艺术类专业党建工作相互融合的方式方法,从而以党建工作促进艺术学科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7.
在"两学一做"及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新机制下,二级学院党支部作用的发挥被赋予一系列新要求。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支部为契机,找准功能定位,精心设计载体,创新路径,充分发挥融媒体党建平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的作用,健全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应对产业学院的机遇与挑战.以"问题为导向",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因事制宜、把握发展新机遇,运用创新思维完善产业学院发展思路.明确目标、把握整体、着眼长远,运用战略思维认识产业学院发展趋势.承认、研判、主动应对产业学院的风险,运用底线思维保障产业学院运行有序.汲取...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视角,审视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以河西学院科技产业发展为例,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职能予以新的定位,提出新的观点。最后从理念、制度、科技、管理等角度探寻了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河南省在郑州召开建筑节能暨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河南省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中10个措施得力、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河南城建学院荣获"河南省建设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河南城建学院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培育广大师生节能意识。后勤服务中心(后勤管理处)积极开展节能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