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中“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一句,有人解释为:“除了刘豫州没有谁是可以抵抗曹操的。”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联系上下文看,抵抗曹军南下的力量有孙权,刘备、刘琦,并非刘备一人。孙权说上面这句话前,已先说了决心抵抗曹操的话——“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怎么会又说出把自己排除出抗曹力量的话来呢?其实,这句话中的“莫可以”应该解释成“莫可与”,“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以”可以训“与”,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引了二十三条古书中的材料加以证明。摘引两条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勃然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教参》把这一句译为:“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依靠来抵挡曹操的了。”窃以为《教参》的翻译欠妥。笔者认为这里的“以”相当于“与”,“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之”当“我”讲,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于“非刘豫州莫可与(之)当曹操者”,翻译出来就是:“除了刘豫州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高一册《赤壁之战》的注释有几处欠妥,现提出来和大家商讨。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可以”,课本注:“即现代汉语的‘可以’。”如按此注,这句得译“除了刘豫州外就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了。”然而这是有违情理的。当时刘备新败,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实力远远不及江山险固的东吴。对此,孙权心中是非常明白的。他决不会当着诸葛亮的面说出这既违背事实又损害自尊的话来。真要说的,是觉得在众多割据者中,能与他一起抗曹的最佳伙伴就只有刘备了。后边诸葛亮的回答“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一句对此作了很好的印证。故这个“可以”决非今汉语“可以”,而是两个词:“可”才与今“可以”相当,“以”应讲作介词  相似文献   

4.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曹操放弃江陵,退守襄樊,占据荆州北部,孙权和刘备则占据了荆州中、南部地区。不久,孙权与刘备就因争夺荆州引起纠纷,并由此产生了“借荆州”之说。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撰有“借荆州之非”专条,力驳借荆州之说。为了使于对问题的研究,现将赵翼“借荆州之非”的原文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代,孙权是与曹操、刘备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样属于史家所称的三国英雄豪杰之一。虽然,论辈分,孙权要逊于曹操、刘备,但论抱负、论作为,小一辈的孙权却完全不亚于曹、刘。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代的主要见证人。从他当江东之主算起,叱咤风云有五十三年。他能长期据江东与曹刘周旋,最终成就帝业,成为三国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一国之主,确有其不同寻常之处。他善于用人,在《三国志》中就称他“任才尚计”。目此,我们很好地剖析孙权的用人策略,有助于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孙权以及东吴政权的兴亡史。  相似文献   

6.
【前面的故事】话说曹操因刘琮投降,得了襄阳,又乘势占了荆州。百万大军,沿江而下,顿成不可抵挡之势。东吴孙权君臣人心惶惶,或战或降,犹豫不决。其中鲁肃力主联合刘备,共抗曹军。而诸葛亮的主张正和鲁肃不谋而合。于是先是鲁肃出使江夏(刘  相似文献   

7.
现将中学语文课本《赤壁之战》一文所涉及的史实诠释如下。课文第三段,诸葛亮在劝说孙权联刘抗曹时有一句话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为了理解“复为之下”可参考下述史实: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迫使汉献帝由洛阳迁都至许昌。其时刘备先在小沛招兵买马,积蓄实力。后因张飞夺了吕布的一百五十余匹好马,吕发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谈话,分析江东形势时指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当年孙权还只有二十六岁,而诸葛亮已清楚地认识到孙权的江东政权将成为足以与曹操、刘备相抗衡的军事力量。江东基业的创建非常艰苦,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为袁术跨江与刘表作战而死,时年三十七岁。他没有根据地,死后部曲也归属于袁术,当时孙策还只有十  相似文献   

9.
“三国鼎立”并非简单的鼎足而立,鼎足而立仅是表面现象,本文试对其实质、原因及意义作一探析。一赤壁战前,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孙权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舌战群儒,详细分析了联刘抗曹必胜,并劝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  相似文献   

10.
赤壁战后,刘备占领了原东汉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江夏、武陵等郡,并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荆州首府襄阳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移治公安,故称“刘备荆州”(以下仍称“荆州”),以与原荆州有别。荆州的占有,打通了进军巴蜀的道路,不久刘备便攻占了益州,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孙、曹三分天下.鼎足而峙的战略设想,呈现出从荆、益兴师中原,消灭曹氏,一统天下,完全实现《隆中对》战略设想的可能。然而,事隔不久,荆州却被孙权夺走,刘备仅存益州一隅之地。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吴“彝陵之战”,蜀军几尽覆没,刘备既无力再夺荆州,又无力与曹氏争夺天下,“复兴汉室”了。为此,古今许多学者在叹惜之余,作了种种评说:或  相似文献   

11.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是从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节选来的。它记叙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的始末。这次战争是曹操挑起来的。他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接着在公元201年攻刘备,备奔荆州投刘表;公元203年曹操击刘表;第二年入邺,自领冀州牧;公元205年曹操攻南皮,斩袁绍之子袁谭;公元208年曹操为汉丞相,他乘当时威望和得胜之师,追击刘备,东窥孙吴,自以为纵横决荡,攻无不胜,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就爆发了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之赤壁一带打败了曹操。我们讲《赤壁之战》,最主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为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群英会蒋干中计》讲的是赤壁之战中一个重要事件。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着力描写的一场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五十回写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当时曹操是汉丞相,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用武力吞并天下。他在建安十三年趁刘表刚去世,便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先夺取了荆州,进一步准备征服刘备和孙权。刘备刚败于曹操,势孤力单抵当不住,就采纳了军师诸葛亮的计策,要同东吴的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实力也远不如曹操,而且内部又分成主战、主降两派,各有所据,争论不休。最后孙权听从了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的意见。决定全力应战。周瑜就在这种兵临城下的紧迫气氛中被任命为都督。他凭着卓越的军事才干,指挥了东吴的五、六万军队,在赤壁(现在的湖北嘉鱼县东北)一带击败了号称“水陆百万”的曹操大军。这次战争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义不容辞     
赤壁大战后,曹操收拾残败军马返回许昌,经过一段休整,先诱杀西凉太守马腾,接着训练人马,着手部署兵力,准备统一中原。刘备的军队在诸葛亮精心指挥下,攻取长沙、零陵等三座郡城,然后水陆齐头并进,进取西川。消息传到许昌,曹操大惊失色说:“刘备攻占西川,兵强马壮,羽翼丰满,会成为严重威胁,必须趁他实现战略目的之前,彻底消灭他。诸位有什么好办法?”曹操的话刚说完,诏(zhào)书御史陈群站起来献计,说:“我有一计,可以先灭孙权,后吞刘备,各个击破,一举攻取江南,占领荆州。丞相可派大军直逼江东,孙权恐慌,势必向刘备求救。而刘备的目的在于攻占…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这是我校的一节语文教研课,执教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ll课中的《草船借箭》。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全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老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读懂课文。接着老师检查预习:师1 :昨天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通过预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1 :我知道。当时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就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出了“草船借箭”这个方法除掉诸葛亮。师2 :你知道了时代背景,真好。谁再接着说?生2 :他说的不对,不是周瑜想出“草船借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刘备以帝胄而缵统,则有宗室如刘表、刘璋、刘繇、刘辟以陪之。曹操以强臣而专制,则有废立如董卓,乱国如李傕、郭汜以陪之。孙权以方侯而分鼎,则有僭号如袁术称雄,如袁绍割据,如吕布、公孙瓒、张扬、张邈、张鲁、张绣等以陪之。”这里,作者虽然宣扬了封建正统观念,却大体上说明了《三国演义》中各方面人物的关系。就《三国演  相似文献   

19.
古代行人辞令所用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巧施激将,正话反说。毛遂劝说楚王,鼓励、反激并用,数语说动楚王定盟。孔明奉命联吴抗曹,在纵论天下形势后,先用激将法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一下触痛了孙权的自尊心,他请问诸葛亮:“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火上浇油,进一步激道:“田横,齐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复为之下乎!”这一激非同小可,激起了孙权强烈的自尊心和不甘“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的屈辱感,决计联刘抗曹。这是成功运用激将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我们将语言在交际领域中产生的意义称之为语言的交际值,而语言的交际值又有应位交际值和错位交际值两类.错位交际值,是指语表形式和语里内容出现了差异、矛盾.有的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写到曹操与刘备在一起饮酒,谈论天下英雄,突然曹操指着自己和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与我两人罢了!”刘备听了大吃一惊,手中拿着的汤匙和筷子,不觉掉在地上.正好这时天将下大雨,响起了大雷.刘备便从容地捡起匙箸对答:“雷霆的威力,意然如此厉害.”曹操见状笑道:“大丈夫也害怕雷声吗?”刘备解释道:“圣人听到迅疾的雷声剧烈的风声尚且变色,我哪能不害怕呢?”根据前后情节提示,可以很明显地判别刘备的话完全是掩饰之词,不能仅仅从其语表形式来理解内容.再以日常生活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