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美国的汉学界恐怕无人不知约翰·金·费尔班克(John King Fairbank)。费尔班克中文名字叫费正清,哈佛大学终生教授,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1992年去世前的近半个世纪里,费正清在中国文化里潜心研究,直接影响了三代美国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2.
以下这几组字,也是容易混淆的,在此加以辨析。屈曲“屈”、“曲”读音相同,都读qū。二字都能表示弯曲、使其弯曲(“屈指”、“屈膝”,“曲线”、“曲径”、“弯腰曲背”、“曲突徙薪”)。但是“曲”指弯曲的地方(“河曲”、“乡曲”),又指违背(“曲意逢迎”)、婉转(“曲折”、“委曲”);“屈”不能这样用。“屈”指被迫顺从(“屈服”、“屈从”)、穷尽(“理屈词穷”)、冤枉(“冤屈”、“委屈”);“曲”不能这样用。“曲”读qǔ,指歌曲(“散曲”、“南曲”、“北曲”)、杂剧(“元曲”)、曲谱(“乐曲”),是另一…  相似文献   

3.
(一)一、词语辞正(括号内是错的)沿用(延用)废渣(废碴)不至于(不致于)塌下心来(踏下心来)电化教学(电话教学)勉为其难(勉为所难)二、病句试析1、“军报的历届领导,都是由社长或总编辑亲自兼任函授中心的主任”(6页)。(析)前面是“历届领导”,包括社长、总编、副总编等,后面是“社长或总编辑”,不一致,。应改为:函授中心的历届主任,都由军报的社长或总编辑担任。2、“还有许多,不再—一枚举”(12页)。(析)枚举,就是—一列举的意思,如前面再加上“——”,意思就重复了。3‘“我每年都是按照函授中心布置的…  相似文献   

4.
时下,打开很多网站甚至门户网站的首页,一股被网民戏称作“黄气”(涉黄)、“杀气”(凶杀)、“毒气”(制贩毒)、“赌气”(赌博)、“腥气”(名人绯闻)种种“不明”之气扑面而来,占据了“头条”和大部分位置,唯独“正气”看不见、很少见,或者干脆被挤到了“中条”乃至“末条”!看到这些,不免让网民疑窦丛生: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是这样“阴暗潮湿”吗?  相似文献   

5.
仇壮丽 《兰台世界》2006,(4S):12-14
档案与文物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又有一定的联系。档案不仅仅有“文”(信息),“文”(信息)与承载它的载体(“物”)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也不仅仅是物,只有包含“文”的特点的“物”才是文物。  相似文献   

6.
汉字误读错用辨析(三)若谷燕燕,甲骨文作个,小篆作若,象形字。本义玄鸟(《说文解字注》),即燕子。燕,上都是“甘”,不是“、,,。“甘”象燕街泥。燕,有两个读音:作为候鸟的“燕”,读ydn(艳);作为古代国名的“燕”,读van(烟)。常见的错误是燕国...  相似文献   

7.
汉字误读错用辨析(四)若谷苟拘拘拘这4个字都是合体字,字里面都有“句”字,它们的区别在于部首偏旁。苟,小篆有两个形似字。一个是&,会意字,从羊(羊省作土)从勺从口。“勺口”意思是“慎言”,“羊”即“祥”。“苟”,说话谨慎会带来吉祥。“苟”音n(急),...  相似文献   

8.
“三农”报道在常人看来是老话题,难以深度开采。但从总体上看,“三农”报道仍然是“富矿”。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听众最为关注的课题,是县(市)级电台取之不竭的新闻源泉,更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第一时间”、“第一读者”两大优势在新闻资源中的集中体现。如何搞好“三农”报道,关键在于合理利用,有序开发这个“富矿”。  相似文献   

9.
期刊编辑要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读者意识”,这就需要解决好“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其中,“五个W”即:why(为什么)、who(谁)、where(在哪儿)、when(何时)、what(是什么);“一个H”即:how(怎么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USMARC的新版本新内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USMARC旧称LCMARC(1983年之前)。起初LCMARC是一供图书编目用的机读目录格式(格式中的标识为“BK”),之后又分别开发出其他六种不同出版物的机读目录格式,其标识分别为“SE”(连续出版物)、“AM”(档案与手稿)、“CF”(计算机文件)、“MP”(测绘制图资料)、“MU”(音乐)和“VM”(视觉资料)。自1980年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这七种机读目录格式(不含《机读规范记录格式》)合成一套活页文献,取名为《书目数据机读目录格式》(MARCFormatforBibliographicData)。1987年还发行了新版。前面两个…  相似文献   

11.
为虎作伥充当爪牙,帮恶人做坏事,称“为虎作伥”。“伥”读chāng(昌),指伥鬼,读成zhàng(帐)是错的,读成chàng(怅)也是错的,当然也不能把“伥”写成“怅”或“帐”。未雨绸缪“绸缪”这两个字不容易读准确,有读chóunìu(仇拗)的,有读chóumìu(仇谬)的,都不对。“绸缪”应该读chóumōu(仇牟),是修缮的意思。趁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瑕不掩瑜这个成语有时被写成“瑕不掩玉”,意思错了。“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是玉的毛病,“瑜”指玉的光彩。成语的本意是指玉的斑点掩盖不了玉的光彩,并…  相似文献   

12.
寥寥无几 其中的“寥”容易和同音词相混。有写“廖廖”的,有写“了了”的,有写“聊聊”的。“寥寥”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稀少。成语是指很稀少,没有几个。“了了”读 liǎ oliǎ o(燎燎),表示明白,如“不甚了了”。“聊聊”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闲谈。“廖”读 lià o(撂),表姓氏,不能重叠。这几个同音词都不表示稀少,所以都不能和“无几”组合成成语。   两全其美 把这个成语理解成双方面都美好,于是就容易写成“两全齐美”,这是错的。“全”指顾全,“美”是美好,“其”是他们。成语的本意是做一件…  相似文献   

13.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贺寿光,刘必建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县(市)报是最直接面对“三农”的报纸,担负着最直接服务“三农”的任务。因而,贴近“三农”,是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一、贴近基础产业,以稳定社会大局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是遵循“双律性”发生结构模式的,从“他律性”看其发展趋势有:(1)向信息计量发展。(2)“三计学”合流。(3)手段向现代化发展。(4)网络信息计量学成为其新的分支和发展方向。从“自律性”看其发展趋势有:(1)向定量化深度和广度发展。(2)向知识体系化方向发展。(3)应用领域拓宽,重视在科技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从“双律”的关系看,其发展趋势是逐渐形成有序化成有序化的内容与形统一结构体  相似文献   

15.
书目查询是文献检索的组成部分,查询结果讲究“查准率”和“查全率”。“上海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基本检索包括14个检索途径:(1)题名关键词(2)著者关键词(3)主题词关键词(4)丛书名关键词(5)出版者关键词(6)题名浏览(7)著者浏览(8)主题词浏览(9)丛书名浏览(10)中图法分类号(11)订购号(12)ISBN(13)ISSN(14)ISRC,有些检索途径是一般读者所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较少的,如:ISBN、ISSN、  相似文献   

16.
下面这几组字,在使用中容易发生混淆,也应注意分辨。扎札“扎”读zhā,左旁是“扌”;“札”读zhá,左旁是“木”。“扎”相当于刺、钻,例如“扎手”、“扎刺”、“扎根”、“扎进水里”等;又表示(军队)住下,例如“驻扎”、“扎营”、“安营扎寨”等。这个意义繁体写作“?”,后来简化为“扎”。“札”本义指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引申指信件(“书札”、“信札”、“手札”)、摘录(“札记”)。“扎”又读zā,表示捆、束(“扎彩”、“扎裤脚”、“扎皮带”)或捆在一起的东西“一扎干草”)。“札”不能这样用。曝爆“曝…  相似文献   

17.
报纸新闻应注重回答“Why”和“How”──分析栓新闻、冰点新闻和深度报道断想中国青年报记者毛浩新闻有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这是常识,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六要素俱全,这也是常识。其中最有理由省略的是“why”(为什么)和“how”(...  相似文献   

18.
“你想知道清(亲)嘴的味道吗?”……“我说的是清嘴含片。”……“现在你知道清(亲)嘴的味道了吧。” 第一次看到这个广告时,我感到十分愕然,如此敏感的话题竟然做成了广告,仔细捉摸,方才“领悟”,原来这个广告不过是虚晃一枪,利用了同音字的不同写法,来了个“文字游戏”,把观众戏弄了一番。可这仅是个“游戏”而已吗? 吃多少含片是不足以大惊小怪的,可如此“通俗易懂”的“清(亲)嘴含片”,叫孩子们吃了后,会怎样呢?是不是像广告词说的那样“知道清(亲)嘴的味道”了呢?也许我只是在杞人忧天,可时下这句广告词已成为…  相似文献   

19.
【编排说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拟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七条中,列举了内含较难界定别字的词语249条。这些词语的致误确实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原来的排列不便于查检。今特将其按音序编排于后(括号内的字是错的),以便广大编校人员在工作中检索参考。还要说明三点:(1)“沟(勾)通”一条欠明确,编排时改为“沟(勾)通信息”、“勾(沟)通敌人”两条一条。(2)“成分(份)犤指物质犦”、“股份(分)(哄)”3条,依《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第版,括号内的字应为参选字。(3)“声呐…  相似文献   

20.
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体)性(objechvity)问题”是与“主观(体)(subjectivity)问题”紧密相连的经典性问题。这一问题“移居”到新闻学领域后,就转变成了长期困惑人们的“新闻的客观性问题”:表面上,客观性原则在西方新闻界保持着“新闻专业理念”的地位,但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新闻的写作与呈现时,却成了一种迷思──有人队为新闻报道“不客观”,有人认为新闻报道“不可能客观”,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新闻报道“不必客观”①。1959年,在美国《新闻学季刊》春季号上,一位名叫肯·麦克罗里(KenMacrone)的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