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萌 《海外英语》2013,(19):255-256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颜色词,他们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由于人们对颜色的感知不同,因此颜色有着不同的隐喻意义。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隐喻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帕尔默认为文化、语言和认知是一个有机整体。隐喻有着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应从文化的视角看颜色隐喻。该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语言、文化和隐喻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修辞学一直把隐喻看作是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但是认知语言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普通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思维模式,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受人类共同的"非文化知识"的影响,英汉隐喻都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同时,由于受制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英汉隐喻概念的极大的差异性。外语教学中,可以以隐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瑞  邵华 《英语广场》2020,(11):47-5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隐喻。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定义、类型等基础上,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隐喻现象,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中的隐喻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现象。而人类认知的过程是思维,结果是文化。隐喻认知结构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妈祖石雕神像、妈祖服装、妈祖髻和妈祖蔗塔的隐喻象似分析,探讨文化、隐喻和隐喻象似性的关系,说明语言具有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5.
余玉萍  龚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38-139
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和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隐喻的普遍性和创造性本质清晰地反映出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月华 《考试周刊》2010,(22):42-43
本文从隐喻认知领域探讨了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颜色词的隐喻使我们认识事物更加真实和生动。隐喻认知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受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的差异.达到在翻译过程中不望文生义,进行更准确的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隐喻与文化息息相关,是文化研究、尤其是价值观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是文化的反映。隐喻作为认知、语言与文化的纽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雷科夫隐喻映射理论、卡梅伦的隐喻功能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方面,探讨隐喻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和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认知隐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 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隐喻能力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益补充。文章采纳现代隐喻认知理论观点,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结合隐喻与文化及隐喻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指出隐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二语教学要注意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对隐喻的领悟能力。隐喻能力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是十分重要的,以达到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文化与语言、文化与隐喻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视角,通过比较英、汉、蒙三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的异同,重点分析了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问题。其次,对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的关系,翻译的不确定性,隐喻的可改述性和隐喻的可译性等隐喻翻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建议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强调隐喻所呈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有必要在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之间的在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这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是词义转移最常见的手段之一。隐喻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隐喻与外语思维能力、隐喻与文化教学、隐喻与词汇教学等。因此,隐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认知本质与文化教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和隐喻式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寻找一种对当前文化教学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机制,根植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文化的内容.透过隐喻的文化性质,人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共性和特殊性.本文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文化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隐喻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春梅 《海外英语》2011,(8):284-286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unable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specific social culture backgrounds. Vocabulary is language’s subsystem. English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bulary; it belongs to the semantic motivation of English lexicology. The social culture of a language reflects more from its linguistic metaphor. Metaphor is a significant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its culture. Much of the deep culture of a language (such as view of life, view of value, etc.) is instantiated and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etaphors people use on the daily basis.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al cul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English social culture in forming English metaphors.  相似文献   

17.
隐喻·文化·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本文介绍两个相关的隐喻理论 :塞尔的隐喻语用学理论 ,雷科夫和约翰生隐喻认知学理论 ,同时论述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指出文化的研究对于隐喻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把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从英语基本范畴词的理解、词义的延伸和新词的创造、词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详释当代认知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示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强大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