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是否已经过时了?它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的同志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2.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不是客观经济规律?它适应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这里,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这个历史阶段所必然出现的规律。 否认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客观规律的同志认为:“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得不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结论。”列宁用  相似文献   

3.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技术进步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还是技术进步某一阶段上的经济规律?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不管是持肯定观点还是持否定观点的同志,大都是从“产品应按什么比例补偿过去劳动(即不变资本)和支付活劳动”的角度来探索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而忽视了对马克思、列宁特别强调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物质技术条件——技术进步这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济因素的研究。本文拟从技术进步质量变化不同阶段,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来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经济理论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增长的基本趋势,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增长更快,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另一种则认为是平行发展,而否认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本文也就这一问题,谈一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一、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重变化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相似文献   

5.
对讲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一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时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原理。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同学们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如何联系同学们的思想实际讲授这一原理,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弄清社会主义再生产的规律,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一原理,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除了应当向同学们介绍这些不同观点外,着重应当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不是一个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要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也要依靠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靠个人消费的增长。所以,为要全面地理解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了解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而且还必须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也要依赖于个人消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对个人消费的这种依赖性不是直接地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联系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自然地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的教训之一,是片面地理解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脱离了消费资料生产所能提供的可能性,造成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因而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未能很好地实现。很明显,这是由于我们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的运用没有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联系起来所造成的。以至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四、关于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必须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过去国内外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只从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Ⅰ(v m)>ⅡC,来论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我国经济学界对此作过进一步探讨。一种意见认为,由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一般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因而就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①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译丛》1983年第4期发表了列宁《对罗·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批注片断》。在此以前,该刊1979年第2期还曾发表过列宁《论罗·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文章的提纲草稿和材料》。列宁的这些批注和材料,已经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视。认真研究这些批注和材料,将有助于全面领会列宁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的论述,也有助于对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列宁的上述批注和材料,在国内是由我和陆立军、巫继学同志首先加以引用的。1980年,在我单独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又进一步引用了列宁的原话,认为他曾经“十分忿概地”把卢森堡关于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说成普遍规律的言论斥为“胡说八道”。此后,王慎之和王绍顺同志亦曾分别引用了上述这句话。而《经济研究》1983年第4期发表的任微同志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学界正在热烈展开有关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讨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计划中的重要比例关系之一。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是确定这两大部类比例关系以及党所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依据。同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机器生产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有效,但是,它所发生的作用有极大区别。所以,研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问题具有很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虽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却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抽掉资本主义性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两大部类必须保持恰当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比较分析马克思与列宁关于社会再生产公式的内在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从实践的角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集中地论述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非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范畴介入,揭示出分工的发展受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制约,论述了分工的发展在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历史演变和实现一国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实现合理化社会分工和长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问题探索》一九八一年第5期发表了祁晓东同志《关于第1部类优先增长的规律及其实践意义》一文,该文考察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的扩大再生产第一例公式(B),认为马克思从中得出了“关于第Ⅰ部类优先增长的规律”,其根据是该图式第二年终末第Ⅰ部类比第Ⅱ部类增长得快些。能否这样理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对比规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了解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弄清它是否是一条伴随技术进步发生作用的贯穿于一切社会形态始终的普遍规律,对于我们确立长远时期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制定计划,无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篇中详细而周密地论证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从而确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但马克思并没有提出生产资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 ,我国工业化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战略 ,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是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 ,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 ,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正确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战略,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是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报刊文章和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由于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社会公有制,因而“那时候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产生集体所有制这样一个概念”。有些同志则持异议,他们或者认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没有‘集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手工业生产资料运销问题进行探讨,力图说明作为商品的手工业生产资料,对于手工业者来说,一般是很难自给自足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不能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自给自足,人们都要依靠市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生产率指单位投入产出量用百分数来表示。在经济增长各因素中,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无限的,因而,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了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