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范式转换已经成为现代语境问题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现代语境理论发展的宗旨和实质。这种转换要求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语境研究模式,表现在:在研究对象上,从言内语境到言外语境;从语境构成上从一元语境到多元语境;在语境特征的认识上,从静态语境到动态语境;在语境的存在方式上,从预设状态到生成状态。深入探讨现代语境研究的范式转换,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语境研究的主题、特点及发展趋势,而且对于语言理解、言语交际、语言教学的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兰芝 《考试周刊》2007,(17):40-42
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研究及其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中,语境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依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引导制约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以及听话人对认知语境进行选择、扩展和延伸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的性质问题。他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他强调社会语境的作用。他的理论推动了对动态语境和互文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动态语境是深层信息接收的关键,深层信息隐藏于动态语境之后,因动态语境而明朗清晰。成功的语言交际就是在语言信息解码和语言信息接收时减少信息损耗,确保语言深层信息的全接收。语言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提高对动态语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为基础,从语言对文化语境的选择,文化语境对语言表达的作用,语言表达反映语境这三方面来论述文化语境与语言表达的关系。我们认为文化语境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因数,借助文化语境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贴切具体。  相似文献   

6.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一定的语境相结合。语境包括情景和文化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较之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更具有重要性。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才能使我们的目标语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韩旭 《甘肃教育》2004,(12):29-30
维索尔伦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动态语境观。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全面探讨了语境的本质属性。他在顺应理论中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维索尔伦将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1)说话人和听话人;(2)心理世界,它由说话人和听话入的个性、情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语用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语境,作为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几乎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传统的语境现认为,语境是一种预先设定的、静态的客现存在,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境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是呈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人们的语言活动过程中,语境的动态性发挥着许多奇妙的语用功效,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对动态语境及其语用功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研究者们对语境和语境要素看法各异是造成静动态语境观分歧的原因之一。从语境与语境要素的关系、语境要素的给定性、动态语境选定观中某些语境要素的无法选择性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语境问题的新思考。对语境和语境要素加以研究,一方面能为语言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交际主体在具体话语实践中,积累人生知识经验,注意审度交际场合,从而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境学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它对语言应用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交际形式,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存在于语言的环境中。本文拟通过对篇章进行语境分析,说明语境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对语境作用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依靠语境分析,教好“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新时期最杰出的先锋作家之一,也是语言本体意识很强的作家。在词语修辞上,他既遵从语言的既有秩序又不断超越语言规范,一方面他注重选择有声有色的词语,给人以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当词语进入语境后,为获取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莫言又使其在语义、语形两个层面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言语幽默的来源已久,但对于幽默概念的界定却复杂多样。综合中西方的观点,幽默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口语形式和书面语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引人发笑的作品。随着幽默在人们生活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解读幽默的运行机制便是本文的主要任务。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BT),对于言语的生成和运行有很强的阐释力,基于输入空间要素的相似性,基于文本与背景知识的不协调性,基于语义动态建构的曲折性,以及基于幽默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去具体分析英语言语幽默的运行机制,以期读者更容易理解英语言语幽默。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意识的后现代语境中,消解了二元对立,使雕塑艺术走向公共性,同时也引发了艺术与艺术家个性的消失。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雕塑“它者”的出场,雕塑语言正在使个性化的语言被消解。同时宏大叙事的传统意义与传统雕塑语言似乎又难以转化为后现代语境下的雕塑公共语言。在公共雕塑语言与传统雕塑语言的矛盾中,公共雕塑语言的使个性化出场,使艺术家的个性化语言失效而失去话语立场。这构成了公共雕塑语言面临着两难境地,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家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既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从自己庞大的活用语言知识库中选用某种语体而不选用其他语体,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的。语体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对相应语言社团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预设了听话人的反应,它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语言舆情监测与社会语言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的地位和价值空前凸现,一些发达国家都将语言战略视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当前的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语言生活中各种矛盾凸显.透过语言舆情监测,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社会语言生活舆情动态,思考语言政策;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政府、专家、公众之间的沟通,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eliefs abou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an intercultural context. Theoretically, this study takes its departure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study drew mainly upon ethnographic interviews with a group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Denmark concerning their life experiences, perceptions, and belief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ir roles as teachers and about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are shaped by both their prior experiences and backgrounds and the cur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situated. Changes of context (e.g., from China to Denmark) often lead to a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eliefs. Being a teacher in an intercultural context often exposes them to the confrontation of diverse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On one hand, teachers in this study generally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being a moral role model, subject expert, authority and parental role to being a learning facilitator and culture worker. On the other hand, they developed diverse individualized coping strategies to handle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7.
Christian missionari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not only in assisting past and current forms of colonialism and neocolonialism, not only in attacking and destroying other ways of being, but also in terms of the language effects their projects have engendered. The choices missionaries have made to use local or European languages have been far more than a mere choice of medium. On the one hand, missionary language projects continue to use and promote European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ly English, for Christian purposes. The us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 a means to convert the unsuspect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raise profound mor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about what is going on in English classrooms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missionary linguists have played a particula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vention of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Of particular concern here are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use, and understandings of language use, have been-and still are-profoundly affected by missionary projects. Bilingualism between indigenous languages and a metropolitan language, for example, was part of a conservative missionary agenda in which converting to Christianity was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being bilingual. The ongoing legacy of the language effects of Christianity is something that needs urgent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8.
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学主要研究人们使用语言的状况,指导人们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语言表达的各种方式、手段的形成要依赖言语环境,而衡量使用语言的修辞效果,对语体、修辞方法、风格和文风等修辞领域的研究,都要以分析使用语言的环境为基础。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都只能够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语言环境之外的修辞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语体——网络语言正在形成。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的新思维、新观念,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不符合传统语法规范性等缺点。文章从网络语言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特征、发展趋势、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迭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