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我们已初步认识什么是倒数和求倒数的方法。(注:对“1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的新知识还没有教学)请同学们看这样一组数:169、38、1、0、43。你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生1:我最喜欢求43的倒数,因为43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得出它的倒数。生2:我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1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1,1的倒数是1。生3:我也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1=1,1的倒数是1。师:说得对!1的倒数是1。你们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生4: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0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变成01,0不能作分母,0好像不该有倒数。生5:我也不喜欢求0的倒数。…  相似文献   

2.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的“两个数”可能是什么数?“互为倒数”又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3.
让教案暂停     
尹亚萍 《江苏教育》2000,(11):41-41
常听不少人说,“老师上课是演戏,剧本就是教案。戏演得是否精彩,关键要看剧本。”教案编写得再精细,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学习完“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时,就有学生说“0没有倒数”,可这一知识点老师备课时安排在“求一个数的倒数”中学习;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认真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整数(0除外)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学生回答后板书:1=1/1、2=2/1、3=3/1、4=4/1………) 2.说出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并把3/2、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并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1.谈话理解“互为”。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  相似文献   

6.
"倒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可多举几个两数相乘积为1的实例,然后,讲明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了使学生从多方位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可引导他们认清谁是谁的倒数,谁与谁互为倒数等问题.如3的倒数是?,?的倒数是3;3和?互为倒数.在讲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除按课本以真分数为例重点讲清只要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外,还应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方程是由变量和表达式建立起来的等式,一些特定方程在求解有关物理问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中1/X=1/X1+1/X2就是典型一类。如初中物理中学过“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的结论,符合这一方程的特征。以电阻R替代公式变量X,即为求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公式。这种由倒数之和关系建立起来的方程,本文中简称为“倒数和”方程。在高中物理知识中有大量满足“倒数和”方程的问题,只需抓住它们相似的条件特征,便能方便地运用这一规律,最为常见的是两项倒数和的方程,下面笔者以并联电阻电路为例,分析“倒数和方程”的特征条件,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学生会阅读会学习 ,首先要会阅读。达尔文说过 ,“我所学过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 ,都是由自学得来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读书 ,尝试解决问题 ,充分启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自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如教学“倒数”,倒数虽是一个新概念 ,但内容较简单 ,语言叙述明了 ,放手让学生自学 ,一般都能够很快了解倒数的意义以及求倒数的方法 ,对于“0有没有倒数 ?”“1的倒数是几 ?”这样的问题 ,优生足可以一展风…  相似文献   

10.
“激疑”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的思维波澜,鼓起探索的风帆。一、趣情激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激疑,以情激疑,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智,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问题。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初步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1的倒数”和“0没有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数学课本第九册第17页,对求倒数的法则规定为:“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为了运用这一法则,课本中所举的例题是:“例3写出3/5、2/7的倒数。3/5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5/3;7/2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2/7;所以3/5的倒数是5/3,7/2的倒数是2/7;”从以上例题和求倒数的法则以及倒数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数,还是分数,它们的倒数唯一。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57-57
问:《雷雨》(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和“我会写”中的“垂”字是倒数第二笔“横”最长,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是从上面数第二个横最长,到底怎么写正确?  相似文献   

13.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第九册,着重号为作者所加)这句话显然是不严密的,例如求带分数3(2/5)的倒数时,就不能只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这个求倒数的法则,虽然不那么完整,但它的语言是简明易懂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明确规定: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相似文献   

15.
顾国瑜 《新课程研究》2007,(7):46-46,48
[例题]一辆摩托车3/10小时行使18千米,1小时行使多少千米?[解读]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主要是借助具体问题,通过具体情景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可转化成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算理。这个转化推理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借助线段图有序地进行推演:先帮助学生理解3/10小时行18千米,就是3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因为1个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也就是18×1/3,所以10个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就是18×1/3×10,运用乘法结合律就是18×(1/3×10),即18×10/3。由于以上推理主要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的,因而如何解读线段图是本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以下是三位老师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并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倒数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倒数"教学的重点.虽然学生掌握倒数知识并不难,但他们在运用倒数知识时又常常出现差错.如求?的倒数时,常常写成8=?,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规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一册教材在分数乘法之后,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学习倒数。教材是先列举了两道得数是1的分数乘法式,从而引出倒数定义,然后提示了求倒数的方法。例题也是根据提示的方法来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从教材的序列看,它顺承着分数乘法延伸下来的,但是定义后求倒数的方法并不是根据定义求的,所以我在安排这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19.
本课例教学设计新颖,创设了一个卡通人物在“倒数王国”中探险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倒数、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体会蕴含其中的转化思想。情境虚实结合,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且思且乐、且乐且思,教学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
陶永清 《云南教育》2004,(28):46-47
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中一个是求比两数的和多(少)几的数的两步应用题;一个是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需要用两步解答(第75~77页例1、例2)。第二组在数量关系上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的和(第82页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