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理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理与欲的关系,导致贪欲泛滥,精神家园迷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汲取先秦儒家哲人的智慧,用道德和法律来节制贪欲,矫治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2.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王夫之总结、分析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欲观。王夫之的理欲观是对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理欲观的合理成分的继承,是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的批判,是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际交往行为之圭臬,但经后世朱熹等儒家学者的注疏递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学的高度,分别从天地、圣人、学者的层面,运用"理一分殊"范式,从本体论,体用论,对"忠恕之道"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缩小了"忠恕之道"的内涵与外延,且与基督教的"黄金定律"相比,在传播意义上,缺乏经典表述。其实,先秦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紧密结合,是对"忠恕之道"的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4.
胡健 《青海师专学报》2011,(6):36-39,43
汉代美学的整体特点在于它的过渡性质,阴阳五行学说将此前的阴阳说与五行说融为一体,提供了一个包括对中国古代艺术影响很大的宇宙观;汉儒的《乐记》、《诗大序》则分别对先秦儒家的音乐与诗歌美学作了总结,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以道制欲”“以理节情”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自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就有公、义、理与私、利、欲的对抗,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治世之道,并未显出成效,这种理欲对抗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存在重大影响。应该找到一条走出理欲对抗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法家中,管子和韩非子对道、理的说法最多。这些说法与道家和儒家的同类说法有相通之处。管子的君道论和天道公理论、韩非子的分理论和道-理-物三相结构论都很有意义。现代学者钱穆对中国道与理的论述也值得注意,但同时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士大夫对道德理性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宋以后,在儒学复兴和重整纲常的时代氛围中,宋代士大夫,特别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为了重建人的哲学,通过对理欲、义利等方面的论述,以及行为上的自觉践履,进一步高扬和深化了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9.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11.
大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培养合格"四有"大学生,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从"热爱本职工作"、"提高业务能力"、"为人师表"等方面对加强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修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关注和重视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人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诸如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存心养性、正心诚意、自省慎独、知耻改过、寡欲节制、好学慎思等,归纳起来,其基本方法是内求与外推,与康德的推己及人及其道德“绝对命令”相比,儒家更重血缘亲情、社会等级秩序和外在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排除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内含着很多积极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基本思想"三纲"八目";修身与践行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德治与法治并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比了<西游记>主题之一的"心性修持"观与明代中期心学家王畿的"性命合一"论,指出二者存在四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即都主张"悟空"或"悟无"是修炼的根本途径;都主张心性修持必须戒禁情欲,要做心上工夫;都认为"心生则魔生",主张涵养心性;及都主张以养德致长生.并由此提出了吴承恩不可能是<西游记>唯一作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范式符号学强调身体(感性),而非言语(理性),作为意义产生中心的价值,具体到文学文本解读,身述体对人述体的超越,也即激情对理性的超越,便构建出一个更为完美、更具张力的意义结构空间.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主人公柯希莫的一生:"离家出走"(确立自主关系)→"杀野猫"(自为的个体→"爱邻人","寻求爱情"(追逐理想>)→"升入天空"(弃绝大地),始终符合激情结构,即(行动,激情,行动),在他的每一次身份转变中,身述体都是意义产生的中心.这导致个体本真、自由的存在,也正是激情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与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与规律,表现为人在一定的客观外界条件下的意义性活动申.通过文化经验的积累和文化心理的培养。确立起价值观念并影响其思想认识。同时以基本需要和可能性条件为基础.形成现实需要和行为动机.借助既成思想意识的监控和反思作用.使行为的产生过程和行为结果影响于自己的思想品德,使其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充实。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道德权系指公民在各项权利实现过程中,由个人做出的道德选择权利。进而,道德继承权是指这种道德选择行为,又决定着行为人能否真正应该和能够实现其继承权。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将公民的身份权利与公民的义务指引统一起来,进一步贯彻“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而得益”的重要主张①,真正保障婚姻家庭的幸福、稳定,体现今日之文明社会中关于婚姻家庭及继承的立法精神②。  相似文献   

19.
《青泥莲花记》强调个体存在的多元性和流动性,是为了说明“娼妓”身份的可改变性,最终否定个体作为“娼妓”的存在。《青泥莲花记》忧患欲望和激情力量的强大,故以禅玄消解欲望,对激情进行道德性转换。士人将娼妓从良、从死的激情行为纳入慕才、守信、节义的框架中加以解释,使激情成为品德。有些娼妓从良后以婢仆自处,竭力避免与丈夫可能有的亲昵,苦心经营合道德的生活,而没能将激情纳入妇道者,则成为挞辱的对象。现代间谍战利用性获取情报,古代性欲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情报,没能有效克制情欲被看作德行有亏,故一旦欲望进入忠孝节义叙事则品德就变成有争议的。男女在两性关系中都投入激情,但社会对男女激情投入程度和激情爆发强度的接受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亲亲相隐”与当代刑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思想的产生首先是基于长期历史形成的人类自然亲情关系,其次也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且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所承认。从根本上说,它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弱怜悯、关切的人道精神,并且也符合刑罚思想的谦抑原则,应当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