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形象世界.往往寄寓着深厚的意蕴。如何打开文学作品的意义之门?这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困扰与苦恼。笔者以为,从洞悉文学作品的意义的根本实质出发。去探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建构方式.进而准确判断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真正价值。是打开文学作品意义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吴梦 《现代语文》2011,(9):56-5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以自身情感和心灵去体验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由于其学科特点.具备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我们学习语文,是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进而向学生传授字、词、句、段乃至读、写等知识技能。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创作,是作者思维的充分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学的过程中去思考,去理解,去再现,甚至再创作。  相似文献   

4.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近几年,我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层次: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即通过语言符号塑造人、事、景、物;内在含义层,即由描写的人、事、景、物所指向的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象征意蕴层,即超越作者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内容和具体生活感受的哲理内涵。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一个由符号到意象再到意蕴的逐层深入的过程.文学作品教学就要指导启发学生突破文本有限的描绘去获得极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借助以下的理论支撑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正在现如今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古今中外各类文本中悲剧性文学作品应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悲剧性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悲剧美,而这种美可以使读者在复杂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去共鸣,进而可以激发读者深刻的思考,甚至优秀的悲剧性文学作品还能够让人们的灵魂净化。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比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审美价值。但悲剧性作品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而且中学生的阅历、理解力、想象力和感悟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时要多角度、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悲剧的情境,以进行悲剧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悲剧性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其悲剧美。在此,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传递人类文化、塑造人类心灵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鳃读文本,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中的美词、美句,更需要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品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方面人手: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是文学欣赏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一枝一叶的细节,挖掘其中的语言韵味,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呢?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所不包,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围绕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文学…  相似文献   

10.
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兴趣平淡”或“不感兴趣”,这个其实已经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与课堂阅读文学作品的心态不同。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时,他是轻松自由的,凭自己的知识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凭自己的阅历去体验作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灵动鲜活、意蕴丰厚的.需要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一个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内涵.正如歌德所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钱钟书论文学选》也曾经有这样的评述:“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入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文学作品阅读的试题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增加了文学短评的写作。这类试题突出了对考生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完全符合现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的高中生应。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面对这一变化,在今后备考复习中.我们必须加强文学短评的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与接受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被动接收文学作品意义导致语文教学丧失活力。应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在重视教师教学的同时,肯定学生在实现文学作品意义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特点,建构教师教学图式与学生学习的图式,从而更好地去理解、体验和创造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小梅 《陕西教育》2009,(6):110-110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的衔接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标准的提出,必然带动教学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避免过度的关注文本主题却淡化了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而换之一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去体味祖国精湛的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使语文教学既让学生赏心悦目,又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非文学作品也有美感,对它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抓住其所具有的美育因素:立意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语言美、思辨美.非文学作品教学也应是美育过程:美读,去感受美;勤笔,去创造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非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会更佳.  相似文献   

16.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这一点也反映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上。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拟人修辞格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此种修辞格是如何加强、修饰和美化语言,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及表达效果,同时也指出加强对拟人修辞格的理解能够为跨文化研究和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编入了很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有的作品突出语言美,有的作品蕴含意境美,有的作品体现人物形象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这些美,需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如何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是一个关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一、通过自主阅读感受文字美翻开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处处都有美。我们教师要领着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去体验美的存在。面对隐藏  相似文献   

18.
【课标要求】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都强化了现代诗阅读。这主要是为了凸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总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最能体现学生素质高低的便是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好文章并不都是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特别是那些非文学作品,如果我们把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目光的美文看作西施的话.那么,那些初看并不美的文章就如孔明夫人一般。她的美是需要我们像诸葛亮一样用睿智去品读、去发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