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道审判活动应具有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法院则是依据法律审理案件的审判机关,是现代法制国家最公正、最权威的机关。法律的尊严不容侵犯,法院的权威不容挑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传媒对审判活动的报道,必须维护法院的权威,维护法律的尊严。近年来,常有传媒在报道诉讼案件时凌驾于审判机关之上,进行“新闻审判”,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传媒超越审判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  相似文献   

2.
自从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后,党建方面的新闻报道,数量确实是增加了,通过这些报道使群众看到了党中央抓党建的决心和反腐倡廉的坚定性;但是细细想来,也不无缺憾.这些缺憾就是,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作品如《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以事警人,令人振聋发聩的作品如《权力背后的罪恶——阎健宏重大经济犯罪案剖析》等都还不多,而抓党建促生产、抓党建促管理、抓党建带动什么什么等等就事写事、就人夸人的报道则不少,也就是说缺乏应有的思想高度和感染力.为什么说好人好事所体现的好思想不是理想的思想高度呢?这是因为好的思想自古以来都有人倡导,例如儒家的“仁人”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孙中山主张的“世界大同”等等,都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这些圣贤先哲的召唤下,好人好事也是代代都有的,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事业,下是一个一个地救人,也不是一家一家地施舍,而是要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要带领全体劳动者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建立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因而我们在报道党的建设的时候,无论是宣传一级组织的活动,还是具体党员的行为,都应当努力去触及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新闻宣传中一种大型报道方式,它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性连续调查,也可以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不同的人和事进行多层次、多系列的报道,它集新闻事实、背景解释、论证剖析、逻辑思辨等多种手段为一体,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探索和述评,将新闻事件的历史过程、前因后果、性质意义、问题预测、前景趋势等全方位展示给观众,因而它不仅以对主题的开掘深入、反映面多、涉及影响面广、表现形式多而见长,并且还因其特有的深层次、大气势、大容量、连续性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强化宣传的报道力度,产生出具有强大威力的社会轰动效应,因此被称为新闻宣传中的重点报道或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站在人文关怀角度对电视深度报道展开分析,从对电视深度报道的焦点变化入手,分析电视深度报道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进而探究改善电视深度报道缺少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改革的年代呼唤能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报纸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做好常规报道的同时,为适应深化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深度报道日渐重视,通过长干分析、富干思辨、信息含量大、揭示本质深,且具有前瞻性的深度报道,与广大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从而增强了报纸的指导性和竞争性.应当说,深度报道在我国新闻界的崛起是一件可喜的大事,它高扬时代主旋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许多报纸把它视为新闻武库中的“重型武器”,作为“拳头产品”来经营,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涉及到新闻报道中的批评与揭露、新闻的真实性等重大原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谈点个人看法,希望得到新闻界朋友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杨筱堃 《新闻窗》2005,(4):62-62
对于从事党报新闻工作的人员来说,最关注的莫过于党报的发行量、阅读率、反响率这样一些关键词。作为省委机关报《贵外旧报》也不例外,也要得到读者的认可,也要考虑发行,也要群众通过买你的报纸来投你一票。报纸要生存下去,最终要有读者来“买单”。  相似文献   

7.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深度报道。新闻周刊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对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来阐释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周刊应坚守的阵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8.
崭新的深度报道理念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必将成就网络媒体报道自成一家的风格,深度报道特有的观察视角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符合网络新闻受众群体的需求品位,容易赢得网络受众的青睐,网络媒体能够提供有独特视角的深度报道,使受众从中认识到事件本身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9.
监督报道是新闻采写、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报道要站在党性、法治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揭摆问题,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避免或减少损失,纠正错误,匡谬扶正,弘扬法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从监督的角度履行新闻报道及新闻记者的使命担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此,做好监督报道,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意识:即法律意识、事实意识、兼听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杨亚初 《新闻战线》2020,(17):36-38
<正>深度报道是高质量、高"言值"、高辨识度的新闻作品,需因时应势增强穿透力,倾力倾情提升感染力,全媒全效做大影响力,以更具融媒活力的"笔墨语言",构筑时代景深,彰显主流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深度报道的关键就在于,以深入采访、深远洞察与深刻思辨为维度,对重大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系统反映,发掘和阐明新闻背后引人深思的关注点。深度报道之"深",在于不仅仅要回答"What(是什么)",还需解码"Why(为什么)""How(怎么办)"。深度报道见之于"笔墨语言",常以"笔力扛鼎""力透纸背"来形容。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的本质特点,用《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的话说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对事物作动态的透视,全方位的扫描。”它跨越较大的时空,借助思辨的力量。因此,处理好深与新、深与短、深与活、客观性与理性等关系,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可信性、可读性,是深度报道中有待探讨的问题。 1、深与新的关系。深度报道是一种跨时空、综合性、多笔法兼容的新闻,它的新闻味、时效性比较差,因而新与深很容易产生矛盾。二者如何统一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这样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通过抓问题来解决。因为任何事物从产生到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  相似文献   

12.
13.
徐强 《记者摇篮》2004,(12):41-41
早晨起来,打开报纸,读者时常会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内容上有差异,而且渗透的观点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重大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报道,往往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14.
2007年。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对部分节目进行整改,我有幸参与档法制深度报道节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案要案的采访。采访中,我和同事们经历了很多难忘的艰难时刻,从中,我对深度报道节目的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有了些体会.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相似文献   

15.
刘丽 《记者摇篮》2009,(12):32-32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  相似文献   

16.
刘成广 《青年记者》2006,(15):68-69
在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今天,以短平快为特征的都市生活类媒体,都开始对深度报道青眼相加,将其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长兵器。虽然深度报道费时费力,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但毕竟,以深、博见长且具持久生命力的深度报道,早就是媒体竞争力的一极。  相似文献   

17.
需要写与“玩深沉”因为深度报道太具吸引力,新闻工作者在理论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都不足的情况下,却纷纷仿而效之,很快形成了“深度报道写作热”。或许是“热”来得太快,这便“热”昏了一些人的头脑:一类人还没有真正领会深度报道的真谛,却“热得不得了,正如中青报的杨浪同志所言,在那里“玩深沉”;一类人虽致力于“深”,却因食“深”不化;还有一类人连深度报道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及基本  相似文献   

18.
郑刚 《新闻三昧》2008,(12):24-25
目前对深度报道的流行定义是:深度报道是对主体新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9.
杨振武 《新闻窗》2008,(5):4-10
9月12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振武应邀到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专题讲座,现征得作者同意,将讲稿予以发表。文稿稍长,但论述的问题重要,又列举大量实例,深入浅出,针对性强,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0.
张召国 《当代传播》2012,(6):89-90,93
我国的法制新闻报道是随着现代报业的兴起、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法制新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该报道领域中,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事业中亟待深层研究的对象。深度报道体裁主要有两种: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包涵其中。本文对法制新闻深度报道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