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书读得多了必然会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已为很多人所信服。那么,为什么有些同学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是提高不上来呢?这与读书的方法不对有一定关系。正确的读书方法很多,因人而宜。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有的。一是读书不要“偏食”。只要是看得懂的内容都爱读;二是读书要用心。有人甚至废寝忘食,常常为书所迷;三是读书重意会,书中的人物、情节常常浮现在眼前;四是读书求效果。读后要知道什么是美与丑,学会怎样分辨善与恶,书像一扇知识宝库的窗户,展示了另一个美好的天地。为什么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提高不…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培养会读书的人”,我深以为是。古今中外凡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所以培养“会读书的人”更应是以读写为学科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会读书的人”,指的是有良好读书习惯和修养,能从书籍中汲取丰富营养的人。就是说他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趣、爱好,但又不是盲目的,他会选择读物也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他知道在广泛的阅览中,只把那些真正有用的书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而且能读出聪明智慧,不断充实自己。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所要求的。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恰恰是不会读书,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3.
名作家刘心武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他曾经这样表白自己的心迹:“我的生命史,从某种角度说,便是一部伴书而度的历史。……与书共生,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宿命。”在《与书共生》这篇散中,他写了自己的读书故事:“我曾好几次住进外地招待所,临睡时,忽然感到不妙,因为竟忘了带书,或虽带了书却一时不能方便取出。于是,便从桌上拿起摊开的台历。那台历的每一页日期的背面,全有字,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不教”,“不待教师讲而能读书”,教育家叶圣陶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奋斗方向——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形成一定的学习机能,达到“自能读书”。这便是参与性教学要求的,教师要注重学生“元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及其关系的论述,有分析有批判地说明一切否认读书或否认读从、读事、读物的错误言行应当终结,一切倡导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的言行应当发扬;说明“四读”的基本方法是“钻进去,跑出来”。我想,本文的论述,以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领导工作、教育改革、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读书也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苏联现代阅读学研究奠基人波瓦尔宁提出的阅读者守则 ,揭示了阅读的一般规律 ,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 ,我将它推荐给大家 ,供各位借鉴。《波瓦尔宁阅读者守则》全文如下 (方括号里的文字是笔者对“守则”的解读 ) :一、总则1 不要用一种方法读所有的书。阅读方法要适应阅读目的。[如果只寻找有用信息或判断读物对自己是否有阅读价值 ,则可用“扫描法” ;要充分理解读物则用“精读法” ;对那些与学习或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的参考书进行阅读 ,则可用“研读法” ;要将诉诸视觉…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由此看来,书要读一辈子了。上海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读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照理说,学生时代是读书的最佳时期。但时下的中小学生书读得太苦,因为读书带上了功利。孩子们带着父母长辈的期望,为升入一所好学校,起早摸黑地从家里到校园,再从校园到家里……我认为,作为学生,如能端正读书之动机,把苦读变为乐读,便是“一本万利”了。郭沫若先  相似文献   

8.
[作文题][评说][例文]1.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读书生活,抒写读书情趣;可以总结读书经验,介绍读书方法;可以畅谈读书体会,感受读书快乐;可以对读物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可以进入书中的精彩世界,与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对话,领悟人生的真谛。2.这里的“读书”指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电子读物和网上阅读。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太少,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没有像样地读过几本有质量的书。“读书”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一个话题,没有哪一个学生会无话可说;但是,又必须是多读书、会读…  相似文献   

9.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因此,自古都是以“开卷有益”来劝告人们要多读书的。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有限的时间内,从对自己有益书籍中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营养,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生活中,要得到书中“黄金屋”、“颜如玉”,要读书,并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读好书。美好的书籍是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港口,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  相似文献   

10.
为帮助小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特集纳一些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朱熹的“循序渐进”法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懂,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而且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朱熹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郑板桥的“攻探学问”法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这样就…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悖论     
读书有成本,这就是读书所占用的时间。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读物的选择可是带有悖论的难题。你没有读,怎么知道这本书怎样呢?你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有多种。比如说,选经典名著。所谓“经典名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好多人已经读过,读过以后觉得很值。比如说,看书评。书评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人…  相似文献   

12.
<正>陈寅恪先生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4)
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间接知识的捷径。书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装箱。人一生中大量的间接知识都要从书本中获取。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辨别能力弱,读书是最好的汲取营养的方法,书就像阳光雨露陪伴着我们成长。读书好比爬山.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比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越丰富。  相似文献   

14.
让我们首先把书本知识比作海洋。在这样的海洋面前,常见的两种偏颇行为是:一、搭船过海;二、深入不出。前者指的是读书上的以“看”代“读”。不必讳言,眼下“看”书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少了。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难道看书与读书不是一个意思吗芽粗说,是一个意思。细说,不是一个意思。例如眼下,可“看”的变相“书籍”与日俱增,如电影、电视、电子游艺设施、卡通读物等。有人看过了许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片子,就自认为已经看过了这些文学名著本身。还有的人,捧过一本读物,或是报纸、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用很短的时间来一番走马观花,略知…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治学     
一生大半时间在与书本打交道,或读书,或教书,或写书,——当然,主要是读书。《江苏高教》杂志社要我谈点有关“治学”方面的体会,自己的学问尚没“治”好,不敢妄谈,但书倒是读了几十年,就谈谈读书吧。多读与善读。书要多读,此乃老生之常谈。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特别如果“书中已无黄金屋”,要做到这一点更属不易。要多读书,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坐得了冷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电视、网络、手机短信飞速发展,潮水般涌向学生时,声、光、色、形频频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文字读物的吸引力无形中大大降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接触多种信息媒体也无可厚非,然而,不管音响、画面多么琳琅满目,色彩缤纷,也不能排斥或挤压学生阅读文字读物的时间和兴趣。阅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历经的心智锻炼,它引导学生吮吸精神养料,领悟社会、人生,是任何媒体手段无法替代的。记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贺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精辟地指出“:人与禽兽的区别,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根据科学的研究,却只有两点:一、人能制造并利用工具,而禽兽不能。二、人有文字,而禽兽没有文字。其实文字亦是一种工具:传达思想、情感、意志,精神上人与人内在交通、传久行远的工具。说粗浅一点,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即所以与同时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即所以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即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所以读书实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这段话高屋建瓴地阐述了读书的价值、读书的意义和读书的神圣权利。人要...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是一篇基本课文,编者为这篇二千二百来字的文章作了多处评点,值得我们借鉴。评点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评点,“评”是议论是非高下,“点”是指点。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中的评点是指对教材或读物,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诸方面进行评论指点,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或提示思考方向等。教师钻研教材,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见解或要讲的东西,乃至给字词注音、释义,都是评点。我们应该把这种自己读书常用的方法教给学  相似文献   

18.
假如有人问“:你是否喜欢读书?”可以预料,难有多少人真心地说“是”。见诸报端的信息和来自生活的镜头告诉我们,如今的国人读书的少了,如今的教师读书的也少了。原因固然多多,细究起来就一个:把读书当成了苦差使。受苦的事,世上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呢?假如有人问“:你是否喜欢享受?”可以肯定,没有几个人从心底里“说不”。因为不论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雅士,享受生活是人之常情。为人师表者,又能有几人真正能抛却贪恋享受的天性?然而,为什么读书不可以是享受?为什么不能让读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闲暇的时光里,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静静地走进书中的世界,细细地品味书中的意境,你便融入了一个疆域无限的精神世界、一个自由无羁的思想王国。你会感受到仿佛有某些精神在你的阅读中传递。在洋溢着墨香的书卷中,你可以畅行无阻地在历史和未来中游弋,你可以心领神会地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流。于是,你渐入佳境,开始享受读书所赐予你的快乐和幸福。你的思想、情感会完全融入到书中,或与书中的人物同悲或同喜,或与作者的思想交融或交锋,掩卷静思,神游物外。假日中,找一个安静的去处,蓝天白云下,斜阳夕照中,怀一份闲适的心情,捧一本好书,让身心沐浴在文字的甘露之中,...  相似文献   

19.
导写从小到大,我们会结识许许多多的书,围绕书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故事熏通过书又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与书有缘的故事”呢?一、要写出读书之“境”何谓“境”呢?就是说我们应该给读书设置一个场景、一个情境,或者说读书本身就应该有一个场景、一个情境。读书之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书读得多了,写文章也就不再是难事了。的确,读书是我们从书中汲取营养的过程,积累丰富了,我们自然就有了自己的见解,自然就有了表达的需要。想写,且有东西可写,写作文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勤读书,多练笔——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好方法。所谓读后感,就是自己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想。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选择那些适合我们,又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书来阅读。许多同学喜欢读有漫画插图的休闲读物,这些书虽然读起来轻松,但没什么营养,更难让你产生新颖有趣的想法,让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