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章不厌千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一篇好章的形成,离不开改的功夫。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教学方法却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作教学只注重写作指导,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作评改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作评改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素质,  相似文献   

2.
“章不厌百回改,佳作俱从改中来”,对于写作经验欠缺的中学生来说.修改更是提高章质量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中物理直流电一章,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实验。一般采用图甲或图己的线路,改  相似文献   

4.
“章不厌百回改”,“一诗干改心始安”。学生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多写多改。作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作批改,《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考察学生修改作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  相似文献   

5.
<正> 词产生之初,因其为歌词,需反复咏叹,又限于篇幅之短小,往往单章未能尽意,故多作联章体。任二北先生改证敦煌曲的联章,有定格联章、和声联章和普通联章三大类。定格联章限章数或段数,有[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十恩德]等。和声联章限两章以上,又具和声,有[散花乐]、[好住娘]、[悉昙颂]等。至于普通联章,则不拘种种,只以词意一章未尽,遂尔多章相联者即是,又分演故事联章与非演故事联章两种,尤以非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传统"先写后改"的习作教学模式存在着"厚写薄改"的误区,且在"先写"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指令干扰过多,学生基本是被"牵着鼻子"写,导致其习作灵性缺失,甚至演变成怕写。为了突破这一常规性思维,我们提出"先无拘无束写,再有章有法改"的理念,落脚点倾向在"改"上。核心思路是"厚积薄发—放手先写—改中得法"。目的是实  相似文献   

7.
科按航摸硕果累累。改章创斩,构遗知识甩堂容泥一花,芭育高尚憎操 — —K80g一一一 — —回乾o允与回口友人耿.t桂林市逸夫小学  相似文献   

8.
大凡处事②不可执一而论,必当随时变通,斟酌尽善,乃为妙用。余尝论“率由旧章”一语,不知坏尽古今多少世事!有旧章之不可改者,有旧章之不可不改者。如吾乡之北望亭桥,今改为丰乐桥,南堍③为无锡所辖,北为金匮所辖。嘉庆二十年④将重建时,诸乡民原请造纤路⑤以便往来舟楫,锡令⑥韩君履宠因问诸乡民:“向来有否?”曰:“无之。”韩曰:“然则⑦‘率由旧章’可也。”而监造  相似文献   

9.
少先队开展雏鹰争章活动的实践证明,雏鹰争章活动是实现队改和课改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争章活动,不但能调动学校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少先队员成长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对于学生作文,还是要篇篇都改、都评,解决困难的办法不是自改、互改,略改、不改。或改二分之一,而在于如何放低评语的尺度,克服评语的“高、大、全”之弊。什么是评语的“高、大、全”之弊呢?简而言之,即过份强调文章的立意要高远,卒章显其志,以小见大,每份评语从书写、字词、语言等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作文作全面评析。教师的评语对学生的写作是一种诱导、启发、点拨,它是学生今后写作的指南、依据,是学生调整自己写作思路的扶手。而“高、大、全”的评语,只能使学生产生一  相似文献   

11.
"玉雕为饰,文改为章。"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改’的优先权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然而,在平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有的资料解释为“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潘正奇同志在《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中认为上述解释不妥,将此句译成“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这种解释有见地,但仍有不合文意之处。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论文章,把构思比作熔金,把结篇比作铸器,把修改比作攻玉。由此可知,修改文章宛如璞玉,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正所谓文章是改出来的,但这个“改”并不只是语文教师的批改,更包括学生自己的修改。  相似文献   

14.
此文成功与不足都在首段,它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词——"痴情不改";但是,不应节外生枝——"贾母把你称作‘混世魔王’","是她的溺爱造就了一个愤世嫉俗而又痴情不改的你"。首段改为"衔玉而来的你,对黛玉痴情不改",全文就有"主轴"了——第二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写"痴情",第九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写"不改"。卒章"谁能解你的痴情呢?还是给你一杯忘情水吧"是神来之笔——其中的"解"针对前文两度出现的"改"而来,借宝黛爱情说事——作者主张"痴情应有度"!  相似文献   

15.
《学而》章第8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释意我发现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早改早有出路,不改没有出路。改革要思想积极,行动稳妥。这是历史的经验,切不可忘记。但现在有的地方、有的同志,过分强调了行动稳妥的一面,以致或多或少影响了思想积极。谈论改革,不乏真知灼见;实行改革,就顾虑重重。“这玩儿行吗?”“得研究研究。”研究的结果:“怕不行!”于是一仍旧章。  相似文献   

17.
一、《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中有以下一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本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注释是: 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我认为这么解释,不合作者的原意。作者分明写道:“人……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可见,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人”。因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语理应也是“人”(承上省  相似文献   

18.
一、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性实体我们先看以下老子的几段关于“道”的说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3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这四段话分别说出了道的客观实在性、本原性以及道演化落实为万物的过程。道靠自  相似文献   

19.
百年风雨历沧桑,世事回眸泪千行.遥想旧迹憾先祖,远望南疆感衷肠.治世经国依马列,改章建制袭炎黄.待到香港回归日,举国同庆祝荣昌.  相似文献   

20.
鉴于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2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精心设计了一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阅读课,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