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观,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质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种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鲁迅在谈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时曾深刻揭示:“单是命意,就因读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有的观点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低级;有的学生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做时髦追求,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使其在审美活动中做出科学的、客观的审美判断,既是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完善人格形成的首要条件。因为美是完善人格形成的核心,是人对自然界与社会及人自身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是对真与善的提升,是心灵的净化。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发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主动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顺利地接收、处理、吸收、转换与输出美的信息,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审美标准去分辨美丑、善恶、是非,在不断地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无论在大自然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美的事物。但是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造成的差别。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培养自己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是不行的。这也恰恰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首要条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美育,自己首先要有一双认识美和发现美的慧眼。于是,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浅谈意志和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延寿县教师进修学校商荣波一、学生的意志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意志是人为了实现其预定目的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有两个心理特征:一是它的目的性,意志是使人自觉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行动;二是它的坚持性,意志使人在实现目标的...  相似文献   

4.
把握阅读教学的支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以美的规律和原则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审美观。语文美育是美育精神灌注进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结果。它以讲解语文课中存在着的美为起点。以引导、组织学生对现实中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评价为中介.以口头的、书面的表达训练为学生揭示和创造美的手段,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纯沽学生的审美理想为指南。以实现塑造学生积极地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心态和培养学生自觉地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师就是美育工作者,阅读教学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美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5.
浅析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情绪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具有升华、补偿、表同、幽默作用的是积极的、有益的;具有倒退、压抑、反向、文饰、移置作用的是消极的、有害的。心理辅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代替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公共美主欣赏课教学炽,要以视觉形式美为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学会自觉地欣赏作品,要增强实用美术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要学习现代派美术家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创作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7.
谢鸿瑾 《班主任》2010,(2):36-38
班会设计理念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每个人在面对挫折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每个人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也有差异。一般来讲,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方式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在班级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说“这个老师有问题,出这么难的题”;  相似文献   

8.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功能。美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情感的陶养,就是要防止卑鄙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用关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学校只有正确认识美的特征与美育的宗旨,深入把握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才能在实践中正确施行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好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一个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它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技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陈增礼刘举华所谓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心”和“自制力”。“自觉心”即个体主动向自身提出任务,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学习迁移;“自制力”是自我调试、自我控制及磨炼意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它是一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12.
唐代道士昊筠以老子学说为宗,自觉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美思想。他认为应当从“有”与“无”及阴阳元气的角度来阐释“道”美的特性。人如果能坚持不懈地求道、修道,使自己的生命与道合一,就不仅能长生不死,得以永恒,而且其生命本身也能达到与至道一样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认知”与“践行”应齐重并举,相辅相成。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格的养成水平首先受制于认知水平。因为学生只有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才能自觉地坚持对的,反对错的;只有知道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恶的丑的,才能自觉地坚守真善美,摈弃假恶丑。一句话,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都是由“知”引起的。例如,学生只有知道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屈辱,新中国的光明民主幸福,才能自觉地憎恶旧社会,热爱新中国,并为祖国的振兴和富强努力奋斗。学生只有知道报损利己、野蛮虚伪、崇洋媚外的丑恶,知道舍…  相似文献   

14.
周二梅 《科学教育》2004,10(3):52-54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美育是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语文教师是美育的施教者,其“身教”即示范作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身教美”主要体现在情感之美、引导之美、学识之美、鼓励之美、语言之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负有以美育人──塑造学生积极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心态,培养学生自觉地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这一特殊而又迫切的任务。因为,语文学科比起别的学科,它所建构的领域是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拥有更为丰富的美的样式:意象美、人物美、情愫美、语言美、结构美等;具有更为有效的美育手段:课文赏析、朗诵演讲、表达训练等,而且有较高审美修养的语文教师往往更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在审视自然、观察社会、阅读作品活动过程中进行美的评论和美的欣赏。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高超的美育艺术,渗透以美育人的教育。一、语文美育的性质任何事…  相似文献   

16.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黄开栋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123-124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从小立志成才的决心;增强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华波 《学语文》2008,(3):10-10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使学生摒弃语文课堂上被动吸收的状态,从“授受式”转为“探究式”,自觉地发现美、感悟美、思考美,使阅读成为美的享受,本文拟以《我与地坛》为例,从以下角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茂林 《湖南教育》2003,(21):40-40
一、自读———发现美艺术理论告诉我们,审美具有直接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只有让审美主体主动地、直接地面对审美对象,审美才能开始进行。在朗读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要特别重视让学生直接接触美,鼓励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HUNANJIAOYU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发现文章的外在形式美,包括语言文字的美、段落句式的美以及文章所描述的自然风光美或故事情节美等等。这些美都是跃然纸上,一目了然,易于为学生发现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所读文章的美了,才能激起他们朗读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读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而不是把教师对课文进行符合审美的挖掘与赏析的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景美、情美和蕴涵的哲理。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想象西塞山前那幅明丽的春光图:空中白鹭飞翔,山野桃花鲜艳,水中鳜鱼肥美;特别是那位怡然自得的渔夫,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正沐着那“吹面不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