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人性恶的提出却似乎是性之发用,而非人性之本身.即如此,如何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呢?该文试图剖析看似悖论的问题及何以形成隆礼重法之思想.  相似文献   

2.
最早明确提出人性问题的,当推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话言简意深,逐成中国人性论的一个总纲。只此一句,确定了儒家人性问题的基调: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造成后天差异的是“习”。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有没有为善之可能?人何以为善?终是悬而未决的。就是能举一反三的子贡也惑而不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不解决它,就无法回答“如何成圣人”这个核心问题。于是,后儒绞尽脑汁,各扦己见,形成了有关人性的许多理论。在这条道路上,战国时代,出了两位杰出的宗师,他们各自发扬并开创了一个传统,即内在传统与超越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就是孟轲与荀况。  相似文献   

3.
    
<正>善是和解。天地闹矛盾的时候,雷电大作、风雨交加、万物遭殃,于是天地要和解,有了善就有了万物生长;人与自然也如此,起初自然大过人,人觉得神秘惧怕,后来人力壮大又凌辱自然的秩序,水臭浊、云暗淡、气候狂躁,于是也要讲和解,讲生态,讲相敬如宾。善,是人性的救济;善,是追求云在青天水在瓶。  相似文献   

4.
李晓华 《初中生》2006,(17):29-32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回避着这个话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那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快慰.  相似文献   

5.
<正>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6.
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协调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观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人性假设论为前提的。早期的管理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人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而是他们依据的人性假设前提有所不同而已。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说中,对于人性的假设就有“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不善”三种观点之分;而在现代西方管理史上,先后出现的科学管理模式、人际关系模式、权变模式就是分别从“经济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出发的。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与人性恶之分野被大多数人当作中西方关于人性本质认识的通说。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人性观的比较分析,认为把二者的差异仅归结为性善与性恶容易使人产生简单化、表面化、片面化的理解,而应该归为:一元和谐论与两元对立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级主义与平等主义、泛道德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异。唯如此,才能更为准确地揭示人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我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人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人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9.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的。这纯粹是胡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爱和恨、善和恶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那种超阶级的“性善”是根本没有的。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资本家哪有一个不欺压劳动人民的?我爸  相似文献   

10.
人性人格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人性的认识自古以来 ,人性问题几乎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古人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是善的 ,比如孟子、陆九渊、黄宗羲等 ;有人认为是恶的 ,比如荀子、韩非子等。更多的学者坚持人性二元论和人性三品论或者性情学说。判断善恶的标准有千万条 ,但归根到底只有一条 ,即凡利他者即为善 ,利己者即为恶。与此同时 ,还可引出一对人生哲学的范畴 ,那就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人的生物性或者动物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认为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数百年的…  相似文献   

11.
胡思乱想     
善与恶在人类看来,人总是善良的,而狼总是凶恶的。狼吃羊是为了生存,而人吃羊则是为了享受,相比之下,人不残忍得多吗?人类把一切卑劣的行为归为兽性,把一切高尚的情操归为人性,或许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矛盾统一吧。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是善还是恶?古今中外都有伟大的思想家们对它进行探讨.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试着运用发生学对人性、人性论和人性善恶论的产生与形成进行浅析,并与前人的观点作比较,倒是一种新的可能的阐释.发生学角度下的人性善恶论,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动态性与现实性,肯定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性的善或恶是一直以来中西争论不休的,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此话题人们也一直没有得出一个结果来.与其说人性是善的或恶的,不如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复杂性.他身上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种子.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在小说<蝇王>中得到很好的反映.本文将从讽喻性的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来分析小说,对小说的主题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5.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一、古老的问题怎样变成了时髦的问题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古以来,诸家论争,众说纷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是,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未有人作出过正确的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性善恶之辩,曾经是论战的中心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力辟“性善说”之非,主张“性恶说”,认为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本性。告子绕开了人性“善”与“恶”之争,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说”,认为人性是可变的,象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些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它充分肯定了所有人身上都有四种善端的萌芽。因此,根据教育规律只要我们创造适当的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善端的培养,通过阐述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德育教育的意义,结合中职学生德育水平现状,提出了关于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对中职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何谓作文的人文性?简单的来说就是真、善、美.何为真呢?真,就是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何为善呢?善就是要表现出人性的积极方面,贬恶扬善.何为美呢?美就是指作文行文、结构、故事情节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要有意境,要有实质性的东西.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性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历,笔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