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部分古今诗为例,谈谈“通感”这一特殊修辞和描写方法的特点、形式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感例谈     
通感是一种很独特的修辞手法,其产生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基础,再加之它又与其他修辞手法相融合,构成方式非常隐蔽,读者很难分清把握。本文从通感的涵义及其存在基础等方面对比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3.
论历史通感     
要论历史通感,1自然必须先回到"通感"上来,否则会给人一种郢书燕说之感,弄清了"通感"为何物,我们方可在此基础上,探讨什么是"历史通感",进而才有探讨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生发的可能性。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尚祈教于方家。"通感"是钱钟书先生归纳出来的中国诗文的一个描写手法。在其《通感》一文的开篇,钱先生就直接点出了这一发现的价值:"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  相似文献   

4.
叙事性文章中往往有自然景物教学、自然环境描写,在教学中我们要么以固定的模式去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就是忽略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我们从情感入手,去分析景物描写,对课文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更深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以部分古今诗文为例 ,谈谈“通感”这一特殊修辞和描写方法的特点、形式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文艺作品的描写中,经常出现把各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颖神奇的意境,这种手法就是“通感”,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具体谈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8.
记叙文是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来表现中心思想,它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在记叙文中巧妙运用景物描写,让这片独特的风景铺开点染在叙事之中,实在是提高作文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理论出发说明文学文本接受活动中感觉联系的先天性与无意识内容和特征:语言符号的视觉意象和音响造型效果的无意识关联;语言使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特征和语境情调指向。另外,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阅读心理和阅读模式的研究说明在阅读活动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存在的共时性。以此说明艺术通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先天的整体性、整合性。  相似文献   

10.
通感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 ,通感给人们带来种种奇妙效应与审美享受 ,对通感的研究仍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和深远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感是由于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从而引发另外一种或多种感觉协同作用的心理现象。随着人本设计的发展,多感官体验和情感互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视觉设计领域,通过视触、视听、视味等通感形式的应用,不但拓宽了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而且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2.
恋恋冬季     
一冬之归来年少无知时,我很爱冬季。裹一身圆鼓鼓的衣服撒野在雪地里,闹出一片欢腾;蜷缩在安适而温暖的被窝里,听爷爷讲故事;包得严严实实晒在暖和的阳光下,迷失在小人书的世界里;舒展开双臂,迎向西北风奔去……畅快、惬意而又惊险、刺激。总觉得烂漫的春光让人慵懒,浮躁的夏日让人不安,黄叶飘曳的秋色让人迷惘,而深沉、肃杀、冷酷的冬气却让人痛快地沉溺;总觉得无情的冬在其冷酷的深处却别有一番潜藏的激情。曾几何时,我已把自己隔绝在冬的门外,只徘徊于春、夏、秋。曾几何时,冬的味道已被我渐渐淡忘,遗失在了某个角落里。总是畏缩在北风下…  相似文献   

13.
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外关于通感的理论,以古今中国文学为材料,解析通感这一修辞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以期有助于解读通感文本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提高修辞的艺术效果,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15.
谈“通感”     
“通感”(Sytiaesthesia)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但又常作为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探讨通感的概念及其在学上的运用,以及作为修辞格的“通感”与“移就”的异同,有助于对古今中外学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较为常见,不仅能够为读者呈现出美好的画面,更为关键的是在其中蕴藏了丰富的感情,这也是打动读者的关键。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情感,凸显文章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感知事物特征,归纳景物描写的方式,如此便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4年第3期发表了《略论通感在汉语言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下简称《略论》)一文。该文角度新.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但也存在瑕疵。  相似文献   

19.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为运用。本文集中探讨了“通感”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从而论述了“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价值和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宏 《教育艺术》2003,(10):22-23
美术,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视觉审美艺术。作为其基本形式的绘画,也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表现和最初步的创造,具有极高的情感性。传统的绘画活动往往以模仿学习为主,一些教师注重绘画的结果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绘画过程审美情感的培养。反映在学生美术作品当中机械模仿的成份过多,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